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65250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_108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为中山市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山 市工业需要借助区域环境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和空间布局结 构的优化,这就要求其克服目前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重 点论述工业发展的空间策略和发展路径,提出五大规划策略。 关键词:工业产业; 发展路径; 空间规划; 中山市 中山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工业园区在各个城 镇的发展过程中,对吸纳外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接纳 就业人口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作用。20多年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 “支援农业”型工业,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

2、大力发展以外向型经 济为主的商品经济”,再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促进内、外 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从市、镇(区)、村、户多个轮子一齐转,到工业进园 进区、集约化发展,中山市的工业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艰苦历程,基本形 成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特色工业、中部电子信息技术和南部出口加工 工业的格局。“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成为中山市经济的重要特征,如 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音响、沙溪的休闲服装等,围绕这些特色产业进 行分工协作,产业链不断延伸,初显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山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上升期,经济增长开始逐 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

3、谐社会发展 构想,以及省政府对中山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市的期望,中山市政府 确定了“构建和谐中山”、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对城市空 间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发展背景的变化,规划管理和规划研究同样出现重 要转变,即从单纯的经验总结型研究向问题探索型研究的转变。特别是对 于中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的目光和研究视角引向了中山工业产业发展进程中被 各种“光环”所隐蔽住的种种潜在和现实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 中山工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所作的探讨。 1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可能与困境 1.1珠三角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对中山产业的影响

4、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广佛产业经济圈( 广州、佛山)、港深产业经济圈(香港、深圳)、澳珠产业经济圈(澳门、 珠海)。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时间,在三大产业经济圈的共同作用下,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产业带日益发展并成熟起来。而中山产业经济区恰恰处 于珠江西岸产业带的中间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未来的港珠澳大 桥以及广珠轻轨的建设,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产业强势区域的辐射 带动将得以增强。中山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因后发优势而带来的外界产业拉 动,势必成为日后影响中山产业空间合理布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1.2广州南沙地区开发建设带来新机遇 南沙大开发的实施,大大缩短了

5、中山与广州的距离,使得中山东部地区成为 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广州市南沙地区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造船、钢铁 、石化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形成新世纪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南沙地 区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综合服务业四大产业和石化基 地、钢铁基地和造船基地三大基地的建设,必将给与南沙联系便利的中山 市火炬区等东部地区带来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1.3中山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3.1“边缘化”危机 中山市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开始进入阶段转型过程。尽管中山的发展之 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经是广东省的

6、“四小龙”之 一,但是阶段的转变和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 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山可能正走向一条边缘 化的通道上,这种边缘化不仅使中山现有的发展道路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和 地位,也极有可能丧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的空间。 13.1.1发展模式的“边缘化” 毫无疑问,尽管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持续创新动力,但就总体而言,中山的工 业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一方面,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强,依赖 小城镇的功能无法支撑传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些城镇外来资本的 进入由于民间资本的丰裕而显得缺乏,其结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缺 少,而是外资所附着的创新(技术

7、的和管理的)冲击缺乏,参差不齐的发展 模式难以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 速地推进了与外向型经济的接轨,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速度是中山所无法 比拟的。 1.3.1.2区域的“边缘化” “十一五”时期,区域整合和一体化以及城市群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 特征。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以及 成渝地区、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的规划建设,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整合与一体化发展阶段。出于生态和均衡 发展的考虑,中央也开始将生产力布局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以此将指导未 来的投资和经济发展走向。然而,珠三角两翼的发展却并不平

8、衡。以珠江 为界,我们将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并称为西岸、将深圳、东莞、惠州( 惠州市只有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县归入了珠三角经济区)并称为东岸的 话,在八十年代两地经济规模还不相上下,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东岸 的IT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两岸出现了“东强西弱”的严重失衡,以2002 年论,东岸三市的GDP加起来近3500亿元,而西岸四市加起来只有2500亿 元左右,可是西岸四市的面积加起来可能是东岸的一倍左右。珠江西岸城 市,正面临着被珠三角经济圈边缘化的危险。就中山来说,虽然其毗邻香港 、澳门,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中山在西岸地区同样存在边缘化的危机( 见表1)。尽管经济社会的实质性

9、一体化仍然在持续,但是官方的合作机制 上,中山要尽可能争取积极的做法才能融入其中。 1.3.1.3体制创新的“边缘化” 尽管在体制改革上,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但是随着全国 一般意义上的产权体制改革到位,围绕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上,中山越 来越不具有体制优势,资本市场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山发育迟缓,上市公 司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同等经济规模的省内其他城市。企业现代经营元素不 足,传统的企业积累和运作模式仍然主导着大部分中山企业,甚至是相当一 部分的领先企业。基层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公共权力与私人财产的暧昧 关系使得地方企业运营隐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无疑大大延缓了传统市场 经济向现代

10、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中山在这一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基本丧失 优势。 1.3.2土地资源危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过去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发展成为全国经 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相应带来的是城市建设 用地爆炸性扩张。就中山市来说,从1990年至1999年,中山市的耕地面积 减少了50.61%,其中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中山市年均减少耕地6 2.71km2,而同期中山市城镇与工矿建设以及交通建设用地却年均增加41 .33km2,约占全市耕地减少总额的2/3。土地大量消耗的同时,单位土地 的产出较低,反映出粗放发展的特征。 1.3.3产业特色危机 根据统计资料与访谈

11、资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级37个工业园之中,除少数园 区外,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只有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包装印刷产业基 地、电子信息科技园、三角高平化工区、黄圃食品工业园等五个园区具有 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余工业园基本上属于综合性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许多园区产业类型呈现出“小而全”的产业雷同现象,有14个园区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有16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是金属制品业,有7个园区的主 要产业类型中包括了纺织服装业,园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2工业产业拓展与升级的路径 2.1多元化发展之路 2.1.1改变中山工业发展“重轻轻重”的特征 多元化是中山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工制造业发展到一定

12、时期后,面临 着两条可选择的道路:一是扩展行业结构,逐步发展重工业,如日本、韩国 ;一是跳过重工业发展阶段,直接发展电子产业及服务业,如台湾、香港、 新加坡等。 中山工业正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本文认为中山仍应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 业。理由在于一方面中山发展所在中国背景正处于发展重工业的阶段,有 若干机遇可以把握;另一方面对于中山而言,直接转型为发展电子行业及服 务业受到的外部竞争较大;另外中山有选择地发展重工业,更能巩固其多模 式发展的工业发展特征,各种模式并存对于中山工业的持续发展不受产业 发展周期影响有重要的帮助。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中山下一阶段工业 发展及工业多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保证,并

13、为中山工业发展打造新的亮点 。 2.1.2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重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中国已进入重 工业化发展阶段。 2003年10月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装 备制造业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 设经济强省。基于此考虑,中山工业发展也应适度有选择地逐步发展重工 业。2005年1月1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 意见的文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中山逐步发 展重工业的一

14、种较好形式,也是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道路。 2.1.3继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山市拥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包括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健康医药3个国家级研 究基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引导,先进技术制造业、新材料工业较发达的 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9家。中山市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拥有的优势包括:四块金子招牌: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 地;三个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国家包装 印刷研究中心、化工部气雾剂工程开发中心;地缘优势:位于穗、港(深) 、澳(珠)大三

15、角中心,接受中心城市科技、人才、信息的辐射,在政策、 环境和产业的配套中受惠;外向型高技术产业有了相当的规模,以宏基电脑 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聚集;中山较高的生活质量对吸引高素质人才 具有优势;中山洁净环境对聚集生物、医药、半导体、软件产业具有较强 的吸引力。 中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为载 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产业为 支柱,以技术密集和科技人才密集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业孵化 体系和现代制造业体系。 2. 2聚焦发展之路 2.2.1促进产业集聚

16、,提升发展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配套对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提升在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从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转变。通 过产业聚集、优化和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重型化 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强市。 2.2.2以产业基地与园区为集聚点,积极向东部组团集聚,建设新城 逐步形成以四大组团为增长极,18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基地和各类园区为增 长点,东部组团为新城综合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 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资本、吸纳人才、吸收资金的能力,以园区为依托,实现 “园镇互动”,集约发展。引导园区合理安排开发时序,鼓励园区错位发展, 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做到“统一规划、滚动发展、集约建设”。严把企业 入园关,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准入门槛。 3工业产业发展的空间策略 3.1区域聚集策略 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空 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立足中山本地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以产 业集聚发展角度对中山市工业产业进行空间布局,意在强调发挥区域各种 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