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64266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宋钓鱼城之战简析作者:赵象察有人说宋史是汉民族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但从另一角度看,宋史也是汉民族最悲壮、最铁血的一段历史。宋在没有长城,没有战马产地,没有北部山脉屏障形势下,与辽、金、西夏等强大军事力量对峙数百年。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最多抵抗数年。而宋以近 300 岁的老弱之躯,抵抗蒙古人的进攻不下 40 年。在不断的战争中,冷兵器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开启了热兵器的时代。崖山之战后,投海殉国的宋室子民不下十余万,尸体覆盖海面数月。连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为此感动, “举国茹素”敬仰南宋军民的不屈气节。而面对强敌,孤立无援却坚守 35 年,历经数百战的钓鱼城更是人类战争史上难以想象的奇迹

2、。本文将主要介绍合川钓鱼城的军事意义,结合相关资料和本人实地考察的结果,分析导致蒙宋钓鱼城之战结果的原因及意义。对南宋城防和军事思想进行总体评价。钓鱼城地处中国重庆市合川区城区东北约 5 公里处,嘉陵江畔。南宋淳佑三年(公元 1243 年) ,入主蜀中的抗蒙名将余玠面对蒙古军队即将大举入侵四川的危急形势,采纳播州(今遵义)贤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此城是中国中古时代少有的以石材为原料,依托极端有利防御地形建筑而成并成功发挥作用的要塞城池。历经700 余年,依然完整的保留了当年的形制结构。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和建筑不可多得的材料。钓鱼城距嘉陵江与长江

3、交汇处的重庆约 60 公里,约是南宋时代步兵行军一天的路程。因此此地扼守住了从陕西及四川北部沿嘉陵江河谷南下的通道,同时也对沿长江从四川进入湖北的通道构成巨大威胁。在被蒙古人围攻的 35 年间钓鱼城守军不仅坚守城池,而且曾多次出击,破坏由四川入湖湘的运输补给,使得蒙古军队无法实现以四川为基地,东征湖湘的战略意图。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钓鱼城的险要首先是由于周围的地形,包括整个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四川盆地东部多丘陵山地,河流多切割山地形成河谷。在古代植被保存较好的时期,森林沼泽密布。这些对于主要依靠骑兵作战的蒙古军队极为不利。而四川盆地东部由于没有像成都平原西部那样的高海拔山脉阻挡,受

4、季风影响较明显:冬季湿冷,夏季闷热。由大陆气候区的游牧民族和温带季风区的北方汉族人组成的蒙古军队对此都非常不适应,难以坚持长时间的攻城战。本人曾到过钓鱼城实地,观察过遗址的主体和周围的地形。(见下图)钓鱼城三面环嘉陵江,嘉陵江在不到 3 公里的距离内,有非常大的转向,所以水势十分复杂,漩涡湍流众多。即使是冬季枯水期,渡江运兵作战也极为困难。钓鱼城的主体位于一座岩石质的小山之上,地势十分险要。但山上植被繁茂,山体蓄水能力强,即使现在,遗址内也有多处水井与山泉(本人亲自尝试过,绝对可以饮用) 。同时重庆地区降水较多,城中修建的收集雨水的天池能发挥较大作用。 (据说钓鱼城被蒙古人围困时,守将王坚于天

5、池内钓得一十余斤重大鱼,做成肉饼,送至蒙哥帐中以示守城之坚意) 。钓鱼城西与嘉陵江之间有一片空旷之地,可种植粮食,供守城之用。这里至今仍是农田。钓鱼城的有些特点恰好克制住了蒙古人的战略战术蒙古人出兵一般选在冬季,因为蒙古人最主要的战术是骑射,冬季弓弦最硬,弹性最好,战马也是冬季最为强壮。蒙古人一般所穿的皮甲也在冬季最硬,防护最佳。但冬季在此地渡江作战,士兵极容易因为不稳定的水流落入冰冷的水中,即使成功渡河,也会被冰水浸湿衣物,减弱战斗力。况且南宋水军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控制着钓鱼城附近的江面蒙古人的攻城战略多为依靠高度机动性的部队,在短期内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趁敌不备,猛攻直下城池。或者诱敌出城,在

6、城外旷野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削弱敌防守有生力量。钓鱼城处于河谷地带,周围也是海拔较高的丘陵与丛林,蒙古军队的机动优势无法发挥。而钓鱼城三面环水,一面为悬崖,诱敌出城也无从谈起。如果前两种策略无法奏效,只能强攻时,蒙古人会选择依靠大量的攻城器械压制防御方,破坏城防,打击士气。或者投放动物死尸,制造瘟疫。但钓鱼城本身复杂不规则的结构和周围狭窄起伏的地形也使这些方法难以奏效。钓鱼城的城防设计已经有了西欧和日本稍晚时期出现的棱堡的雏形。其面向西侧农田一侧的城墙由于没有江水的阻隔,是容易受到攻击的弱点。所以此处的城墙依照山势修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如模型中所示) 。增加城墙长度从而增强了防御火力,消除了防御

7、死角,分散了攻城器械对城墙的作用效果除了以上客观原因,还需要结合当年南宋政权的整个军事、经济政策来评价钓鱼城。由于宋代失去了河西走廊等汉族传统产马区,无法组织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而所需要面对的敌人多是游牧、渔猎等善于骑射民族高速机动的部队。所以宋代针对游牧骑兵护甲较弱,金属冶炼水品较低的弱点,部队以重装步兵和弩手为主,大力发展各种防御器械。宋代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地,难以实行义务兵役制,所以在征兵制度上采取的是雇佣兵役制,部队基本由脱产的职业军人组成。职业军人能够接受更严格的作战训练,拥有制式武器。但由于为只军饷而战,士气较差,在野外作战战局不利时极易溃散。从大的地理环境、武器装备、士兵

8、来源来看,宋代应该也必须采取依托坚固城防,进行防御反击的总体战术方针。在经济上南宋由于失去中原大片适宜农耕的土地,雇佣军的庞大军费要依靠手工业和大规模内外贸易的赋税来维持。这种不利的境况反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组织的迅速发展。统一的手工业组织可以方便、大量的为部队提供制式武器,尤其是弓弩这一类消耗性极大的武器。而商业金融组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增加赋税,同时可以使得军费筹集更加便捷。为沟通贸易而开辟的商路和馆驿系统也为战时调集部队,传递情报提供了便利。综上所述,南宋采取避免旷野作战,依靠堡垒链和地形险要之处进行防御和短距离反击的总体战略,以及钓鱼城之战的最终结果都是某种历史的必然。钓鱼城

9、的优秀防御能力在实战中多次得到检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历经大小百余战,坚守 35 年。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攻发生在 1260 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 20 万部队围攻仅有4000 余士兵和 10000 平民把守的钓鱼城,这 20 万部队中不仅有 4 万蒙古部队的精锐,还有大量由汉人组成的工程部队和山地作战部队。历经五个月的围攻,虽一度失去外围城郭,但钓鱼城依然控制在南宋军民手中,牵制住大量蒙古军队。使蒙哥未能实现控制四川,与忽必烈率领的蒙军在湖北会师的战略意图。蒙哥汗还在此战中伤重不治,不久身亡。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得南宋国祚得以

10、延续。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南路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1252 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灭亡了存在六个多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

11、哥死讯,旭烈兀遂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在今以色列被埃及马穆鲁克军团打败,始终未能打进非洲。在东欧击败波兰和日耳曼联军,即将进入欧洲心脏地带的蒙军也被迫撤军。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同样是由于这种相对被动的战略战术,使南宋政权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由于部队主要由步兵组成,在战场取得优势时,难以通过追击扩大战果,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而在战局不利时,溃散的步兵完全就成为了游牧骑兵的猎物。而且弓弩这一类消耗性极大的武器,一旦被切断补给就无法发挥作用。与游牧、渔猎民族相比,定居的农耕民族战争成本要高许

12、多。长年在本国国土内进行的战争使人口不断减少,土地荒废。能够生产用于贸易商品的人口与资源越来越少,南宋的整体国力被不断的消耗。最终导致南宋末年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支撑战争的商业与手工业系统崩溃。到了 1278 年冬季,钓鱼城的境况已经非常不利。南宋绝大部分领土此时已经沦陷,经历数十年战乱的四川地区已经无法提供人员、物资补给。1279 年初,守将王立在保证城内军民生命的条件下,开城投降,结束了钓鱼城的传奇。此时距南宋政权彻底灭亡的崖山之战不过月余。钓鱼城虽然最终沦陷,但它的历史意义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彰显了一贯被认为软弱的汉民族不屈、坚韧的一面。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永远铭记。

13、清军入关后进攻四川,南明政权也曾寄希望与此城,希望再次上演四个世纪前的奇迹。阻止清军的攻势,但未能如愿。一是因为四川地区经历张献忠的战乱,人口锐减,生产停滞。无法提供长期防御所需的人力和物资。二是南明政权刚刚经历权力争斗,内部不稳定,部队士气低下。三是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攻城技术有大幅度提高。单纯依靠坚固的城池和险要的地形已无法适应新的军事环境。中国境内很少有历史在 500 年以上且保存完好的城邑遗址。而且在历史上汉民族控制区也极少有地势十分险要,几乎无法攻取的城池。原因何在?因为中国古代中央政权控制区的城池大多兼具防御、行政管理、商贸三大功能。城池选址多选在该区域交通便利之地,便于商贸和对该

14、地区的行政控制。同时中古时代的中国大部分时期处于专制集权社会,所有城池均为中央政权统一建筑,为了提高修建速度,节省费用,同时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能也不会把城池修建的太过坚固,形制也大同小异。在地质上传统汉族聚居区的山地形成年代较早,石灰石大多已变成难以开采利用的变质岩,缺少大规模高品质的石灰岩层,而且分布不均,所以缺少修建城防的石材,城防多以砖土为原料,也影响到城防的坚固性。而在军事战略上主要依靠防御兵力的数量和周围地区的战略调动组织防御。而且高度集权的制度使军事行动中可以同时调动数量庞大的部队,坚城在兵力悬殊条件下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守城战,如南朝叛将侯景围攻建康台城 130 余日,安史之乱张巡坚守睢阳等,守城军民的气节与意志固然可歌可泣,但均以失败告终。一是这些城邑多处在交通便利之处,进攻方可以便利的进行部队和物资的调集。二是此种设计的城邑使守城的部队分散开来,使原本兵力上的劣势凸显出来。三是这几次守城战,双方兵力悬殊,认为援军一定会达到的信念支持着守城军民的斗志。而援军常常由于政治、军事原因按兵不动或无法及时到达。得知援军无法到达,士气必然瓦解。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单纯从军事方面考虑总是难以得到准确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