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64048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1-6-3-4-1-8-9-2-3-8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和谐共生和谐共生 才能演绎精彩才能演绎精彩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

2、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2实

3、的口号。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教学中,于老师并没有空泛地要求学生怎样去朗读,而是紧紧抓住“责怪”一词,问学生:“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 ,也不用埋怨?”经过

4、思考,学生说:“因为他们素不相识,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而用埋怨又太轻了,不能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于老师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有了前面的理解,学生的朗读感情也顺理成章地提升起来了。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认为,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3命的

5、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 1、陶冶情操,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提示、引导、点拨,

6、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用文章中的养分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并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2 2、锤炼品德,完善人格。、锤炼品德,完善人格。正所谓“文以载道” ,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是用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或见解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在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

7、与人文性和谐之美。4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有人说,工具性是“表” ,人文性是“理” ;也有人说,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1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

8、念。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我而设计,而是为学生而设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妙,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触发了学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熏陶。2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重在“综合”

9、,它以5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这一思想,就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