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2760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面教学现状 新版课标说“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杨再隋语文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 年版” ,历时 10 年,已正式颁布。时间之长,修改次数之多,在我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修订史上十分罕见。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正处经济政治转型期,作为教育改革子系统的课程改革不得不瞻前顾后,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公布一年后才定稿。二是我国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十分不均,教育生态环境相差很大,使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课程改革反复曲折,从不同地域、不同视角提出的不同意见,使“课标”制定者难以取舍定夺。正在大家望眼欲穿之时, 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正式颁行。也许正

2、是由于实验长达10 年之久,让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专家们可以从容面对,反复推敲。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使语文课程标准逐渐拉近了和教育实践的距离,针对性也更强了。按常理, “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都是正面阐述,惯用“应该” “必须” “致力于” “增强” “倡导” “重视” “注重” “加强”“发挥” ,等等字眼,但本次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除了正面阐述,提出要求外,还较多地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说了“不” ,使用了“不应” “防止” “避免” “摒弃” “不能” “不宜”等这些词语,不仅让老师们知道“应该”和“必须”做些什么,也知道“不应”和“避免”做些什么。以下仅就语文

3、课程标准中说了哪些“不”宇,简述如下:(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必有思想价值,绝无超价值的语文。正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这是语文课程本有的任务,不是外在的,也不是附加的。但是这一切都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融为一体。这种教学过程中动态的交融、统一,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本质和基本特点。反之,执其一端,顾此失彼,或牺牲人文性而突出工具性,或强调工具性

4、而淡化人文性,都可能两败俱伤。(二)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教师分析”一说, 课文课程标准数次改动,原为“不应完全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明确表示对“教师分析”不能完全否定。现又将“完全”一词删去,回到“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提法。看来对“教师分析”似乎有“又怕又爱”之感,只是限制在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试想,如果教师的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什么要反对“分析”呢?如果教师的分析简明、精要、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不碍于学生的阅读实践,又何必要摒弃呢。在语文教学中,应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

5、行阅读实践。对教师分析,一是要适度。分析不能多,能不分析的尽量不分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二是要适时。即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情感活动的熏陶中,以简明扼要的分析进行归纳小结是可行的;三是要有效,剔除多余的分析,去掉“正确的废话” ,讲求分析的实效。尽可能以阅读或其他言语实践取代教师分析。(三)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是什么?是读者的期待心理和文本的召唤心理相互交融后,读者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主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当前,在教学实

6、践中,还普遍存在模式化解读的现象。或照搬参考资料,或死抠概念、定义,用统一的要求和划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从而束缚学生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体验。此外,模式化解读常常不顾及学生的充分感知,以抽象取代具象,用统一的结论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所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请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一句,即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要弄清楚,有的文本的中心思想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理解,否则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四) “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

7、的过度发挥”如前所述,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处所指的“逐字逐句”分析,是繁琐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脱离学生实际,讲多练少,教学无重点、难点,平均用力。因为“逐字逐句分析” ,必然挤占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又导致肢解课文,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并不多见,而“过深分析”则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在特定的时空里,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教学对象置换成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而台上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学生自然成了课堂的配角,和舞台上的“跑龙套者” 。此情此境,教师热衷旁征博引,故作微言大义,把浅显的讲得深奥,简单的讲得复杂,就不奇怪了。由此,必然“远离文本,

8、过度发挥” 。教学要不要拓展?当然要。因为拓展使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和生活沟通。但拓展要适度。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说些无边无际的空话,讲些不疼不痒的闲话,使语文课变味、走样,不可避免的使一些“非语文现象”进入语文课堂。不仅占用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时间,而且易使学生思维无目的性,无深刻性,养成空谈的坏习惯。(五) “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集体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学生围绕某一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导引,在关键处点拨,在阻塞处疏通,在纷乱处梳理,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种形式,学生参与面大,课堂气氛活跃,讨论中免不了思维碰撞,言语交锋,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表达的能力。但是

9、,集体讨论应有限度,要控制时间,讲求实效,否则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把书本扔到一边,漫无边际地“议论纷纷” ,海阔天空地“谈天说地” ,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也使课堂嘈杂喧闹,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此外,集体讨论中,常常优生是主角,中、下水平的学生成了旁听生,讨论中插不上嘴,使“面向全体学生”落了空。在语文教学中,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然后才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个人阅读是和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对话。因此要保证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提高学生个人阅读的效率。集体讨论并不完全舍弃不用,而是要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互补,情感沟通,共享资源。(六) “改变

10、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当前,学生作业多,负担重,机械的粗糙的繁琐的作业尤其多,这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块巨石。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而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些书商通过三渠道诱使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买下的“秘卷” “宝典” “大王”等等塞满了学生的书包,学生不堪重负。用三流的练习册去演练新教材,真是误人子弟!做作业只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方式之一。作业要有趣味性、典型性、综合性。让学生通过练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很有针对性。(七) “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

11、整的讲授与操练” ,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关于语文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即有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有帮助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单列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但是,这些知识,不必要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而是“随文学习” 。学习相关知识要坚持“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适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在用中学,学以致用,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有的知识,还需要在丰厚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自己逐步体会、把握。过早地传授脱离实际运用的系统的

12、语文知识,只会加重学生负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八)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一以贯之。学生朗读,首先要求正确。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读错字。然后要求读得流利。语言通畅,语气连贯,语速适中,不读破句子。在上述基础上,才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当前流行一种“读书腔” ,以为让语调忽高忽低、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拖腔拖调,矫揉做作,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含有纠偏的意图。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生发情感,通过朗读把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情发于心,声露于

13、外,以声传情,以情表心,声情并茂,这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对朗读中的矫情做作,故作姿态,卖弄技巧,应予摒弃。(九)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文章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即使是儿童作文也避免不了社会、家庭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缺失诚信、假货多,骗子不少,在儿童心灵上投下阴影。作文本上,空话、套话多,假话也不少。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说假话,不以为假,认为作文都是编造出来的,这样的作文在应考时还得高分。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在中、小学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教学生作文,也是教做人,陶行知倡导:“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叶圣陶主张“作文和做

14、人的一贯” 。都是要求学生做真人,做诚信的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如其人,作文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用语言,表白肺腑之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即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真实的错误,那也是美丽的错误,表明儿童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可爱。反之,作文本上那些编造出来的好人好事,虚假的英雄壮举,虽然词藻华丽,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怯懦和思想的苍白。当前,中、小学生的抄袭,主要见之于在网上下载。不动脑筋,拾人牙慧,东拼西揍,应付老师,长此以往,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养成了取巧偷懒的坏习惯。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抵制抄袭行为”

15、。(十)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人类为着交际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正是为着交际的需要而存在,说明任何语言都产生于一定的交际情境。口头表达上的妙语连珠,书面表达上的妙笔生花,常常都是在丰厚的语言积累基础上,在特定语境中的即兴发挥。在言语交际中,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十分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交际情境,激活学生的言语机制,让学生为着交际的需要脱口而出,畅所欲言。着名学者鲁杰教授有一句名言:“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主体(师生)共同建构情境的过程。 ”如上所述,既然言语产生于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教师大量讲授口语

16、交际的原则和要领有何用处,即使学生将这些“原则”和“要领”都背得滚瓜烂熟,也无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对这种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做法当然应予摒弃。除上述 10 点外,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评价设计中,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是指导教学评估教学的依据。因此,不管是要求我们“必须”做的、 “应该”做的,或是告诉我们“不应”做的, “不宜”做的,都应该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都应视为正常。事物总是在矛盾中求平衡,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创造中求完善,从而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