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08797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教学中的规劝艺术淄博市淄川区职教中心 蔚志升 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上课难管,组织教学成了一件 令人头疼的事。然而,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组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与学 生沟通、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不如说是他们共 同创造了课堂教学的和谐。 这种转化学生的方法就是规劝。 (一) 规劝的心理学基础 对上课违纪学生的转化,主要是思想的转化。但是由于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它与其他 精神元素的联系性,思想转化往往是综合性的。尤其是已经深化到认知结构中相对稳定了 的思想,实现其转化,实际上需要整个心理机制的运动。科学研究及实践证明,思想转

2、变 必须同时实现态度转变,态度不转变,思想就很难发生转变,即使转变了,也存在着反复 的危险。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态度是行为前的一种心理准备。它是全部心理要素的集中表 现,是一种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合金” 。认知奠定了态度的基础,由认知形成对某一事物 的印象、观点和看法,可以为了解、判断这一事物提供依据,从而形成情感体验和意志倾 向。认知稳定下来,就变成一种情绪体验,进一步起到了巩固认知和支配意向的作用。意 向在态度中具有指导和动力作用,制约和驱使人的行为方向。三个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联 系和相互制约,构成人的态度。由此可见,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所持的 心理准备意义上的认识评价和

3、行为倾向,是一种成于内而形于外的因素。因此,规劝一般 需要从态度入手,尤其是最终必须实现态度的转变。否则,思想就不会真正、彻底地转变。(二) 规劝的艺术 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主要是教师的作用。遇 到课堂上出现的违纪现象,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责骂和惩罚只能增加学生对教 师的抵触心理,也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因而,尽量多地使用规劝手段,可以有效化解矛盾, 利用组织教学的机会同时还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一,要尽可能地尊重人,也要尽量多地要求人。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实

4、在说,在我们的 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说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 一个人提出更多的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这个人的尊重。 ”人都有自尊心, 即便是课堂违纪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懂得如何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如何激发其自 尊心,也就能调动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许多专家认为,信任能使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鼓励能使人的自尊心得到抚慰;爱护能使人的自尊心得到激励。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 我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玩手机。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发短信,有的在 QQ 聊天,还有的给 别的同学照相。我没有没收他们的手机,我中止了讲课,这样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为什

5、么停止讲课吗?”不少同学摇摇头,说不知道。但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 紧接着说:“同学们,手机现在很普及,截至 2007 年 12 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 547286 亿户,手机普及率为 41。调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 7.9%的学 生经常更换手机,就算现在没有手机,希望拥有的同学也有 8.4%。由此可见,手机在广大 学生中的地位;拥有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认为使用手机便于与同学家长沟通的占 50%, 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 31.3%,在问卷中还发现有部分学生曾利用手机考试作弊。在认为 在校使用手机有害处的同学中,有 37%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人认为

6、在校使用手机会产生攀比心理大约有 37%。 ”此时,玩手机的同学显然知道老师 在批评自己了,他们把手机收了起来,开始集中精力听课。我又说:“在课堂上不允许使 用手机,这是学校的纪律,你们看,我的手机在上课前就关机了。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 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们能做到吗?”学生齐声说:“能做到!” 我环顾教室一周,见所有同学都抬起头认真看着我,我开始了讲课。这样的情形,有过几 次。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走下去没收学生的手机,学生肯定会求情告饶,要么耍无赖,坚 称自己没有玩手机,那么耽误的时间就不是三分钟五分钟了。这就会影响整节课的顺利进 行。如果碰上几个脾气怪异的学生,把手机摔了

7、或者弄坏,那就更难处理了。可见,规劝 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要学生违纪情节较轻,可以规劝的,就应当规劝。这是对学生 自尊心的尊重,它暗含了批评和引导两种作用,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第二,要善于寻找谐振点,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且和教育 目标一致的因素,叫做“谐振点” 。找到这个谐振点,就可以打开学生心理情感的大门,使 规劝能够实现其教育目的。记得有一次,我上课时,一个学生趁我转身板书的时候,离开 自己的座位到大后头的空位上,跑的咚咚响,学生哗然。我走到这个学生身边,和蔼地问: “张烨,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怎么在课堂上随便下位呢?”她不好意思地朝我一笑, 说:“

8、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这样了。 ”我回到讲台上,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刚才 张烨同学擅自下位是不对的,而且她也承认了错误,我原谅了她。小的时候,因为上课不 遵守纪律,我曾吃了很大的亏。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说:“想知道” 。我说:“过去,我 也是一个调皮的学生,我的调皮是你们所远远不及的。我会在其他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 悄悄把他的凳子拿开,那个同学一屁股坐在地上,弄翻桌子,把书本洒了一地,老师打过 我。我会在别的同学衣服的后面粘上纸条,上面写着”大坏蛋“,下课后同学们笑得捧腹, 老师严厉地责骂过我。我甚至会在教室的门顶上放一盒乱粉笔头,等某个同学进来时遭遇 突袭而尴尬。有一次竟然砸中老师。老师

9、几乎要开除我。可是,现在的我,却是你们的老 师,我要严格要求你们,我希望你们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过去的我是个调皮的学生, 但也是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孩子,老师曾夸奖过我,表扬过我。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才 会有所得,得而觉其乐,乐而愿为之,乐此不疲,就会收获成功。 ”经过与学生沟通交流, 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处理违纪学生的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渗透。 第三,要启迪羞耻心,激发自我教育上进的要求。伦理学研究认为,人人都有羞耻心, 羞耻心是一种有良心的表现,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力量。羞耻心也是人的行为动力的底 线,知耻方能改过,知耻方能知进。如果连羞耻心也已经丢失就到了很可怕的地步了。因 此,在其他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教师可以用此法来激发违纪学生自我教育和上进。 规劝是一种正面思想教育,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对学生自尊心 的尊重,在课堂上善意规劝违纪学生改正其错误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是人性 化教育的典型表现。但是毕竟这种手段并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况。如果教师对违纪学生的处 理过于软弱,就变相地成了纵容学生违纪,失去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威信。因此,我认为, 规劝是首要选择的组织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了规劝外,还有疏导法、批评 法、集体压力法等多种方法,此不赘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