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1585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一轮:2-6-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 5 讲 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考纲要求 考纲分析 (1)细菌的转化实验 ( ) (1)主要是(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2)主要是 “ 同位素标记法 ”的分析 (3)生物的遗传物质 ( ) (3)主要是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 (1) 实验过程及结果 (2) 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 ,将无毒的 R 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细菌。 “转化因子” 2 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 (1) 实验过程及结果 (2) 结论: S 型细菌的 是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并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

2、成 S 型细菌的 使小鼠致死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时, S 型细菌的 入 果在 S 型细菌 控制下, R 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 S 型细菌的荚膜,从而转变成了具有毒性的 S 型细菌。 问题思考 1 : 有人说,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是一种“ 基因重组 ”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提示: 认同,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实质是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现重组。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该实验中用35S 、32P 分别标记 。 同位素示踪法 蛋白质和 3 实验过程 (1) 标记噬菌体 4 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

3、续性的物质是 ,即 遗传物质。 有关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 2 个误区 (1) 该实验不能标记 C 、 H 、 O 、 N 这些 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 蛋白质区分开。 (2)35S( 标记蛋白质 ) 和32P( 标记 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问题思考 2 : 为什么用 35 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 P 标记噬菌体的 提示: 通过对噬菌体中蛋白质和 研究表明,仅在蛋白质中含有 S ,而 P 都存在于 子中。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 1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 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

4、成物质是 。 蛋白质和 (2) 实验过程及结果 (3)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 能自我复制,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 是它的遗传物质。 2 生物的遗传物质 连线 判断正误 1 加热杀死的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 , 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 ) 解析 仍有 只有一小部分 型菌 。 答案 2 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 ) 解析 艾弗里得出 答案 3 ) 答案 4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 答案 5 细胞中含有 其中 起主导作用 。 因此 , ) 解析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 个别生物(的遗传物质为 所以 答案 6 作为遗传物质必须能够复制 ( )

5、答案 7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 ) 答案 8 (2014南京模拟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 答案 9 (2014大连模拟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 、 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 ) 答案 10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 分别观察其遗传作用 ( ) 答案 11 ) 答案 12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 答案 13 ) 答案 14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 答案 15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2 ) 答案 16 32P、 35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 答案 17 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 ) 答案 18 用 35 沉淀物

6、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 答案 网络要点强化 知识网络 答案 肺炎双球菌转化 噬菌体侵染细菌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 重要语句 1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 转化因子 ” 。 2 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 遗传物质。 3 在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 S ,P 几乎 都存在于 子中。 4 证明 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实验思路是:设法将 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 5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 R 型细

7、菌和 S 型细菌的辨别 (1) 制作装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 (2) 培养形成菌落,根据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的形态可以区分,肉眼即可辨别。 2 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培养基 实验对照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行对照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 ” 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 (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3. 实验结论 (1) 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

8、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 转化后形成的 S 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 S 型细菌的 遗传物质。 (2015 武昌元月调研 )1928 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 (R 型菌和 S 型菌是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 ,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将四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 B 实验结果说明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 C 该实验的结论为 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 “ 转化因子 ” D 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小鼠死 亡并分离出 S 型活菌 解题指导 (1) 格里菲思的实

9、验称为 体内转化 实验,证明了 转化因子的存在 。 (2)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注射物不同 。 解析 本题考查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和实验分析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通过对四组实验进行对比,可以证明将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是 “ 转化因子 ” ,但不能证明该 “ 转化因子 ” 是何种物质;第四组实验与前面几组实验对比,可以证明 S 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是该实验中的关键步骤。 答案 C 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 S 型细菌的 段整合到 ,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拓展探究 细菌转化实验中,所有的 R

10、型菌都转化成 什么? 答案 并非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被转化 由于转化受到 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被转化成 S 型细菌,而只是少部分 R 型细菌被转化成 题组训练 1 (2015 滨州一模 ) 艾弗里将 R 型细菌置于含 S 型细菌 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 S 型肺炎双球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实验不能证明 使 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D 将 S 型细菌的 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 S 型细菌 解析 艾弗里实

11、验中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和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 , R 型细菌才能转化成 S 型细菌,这证明 使 R 型细菌 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该实验中 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将 S 型细菌的 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答案 B 2 (2015 河南十校二次联考 )20 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一系列体内转化实验,如图 1 所示。感受态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 2 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 1 : R 型细菌小鼠 存活 实验 2 : S 型细菌小鼠 死亡 分离出 S 型细菌 实验 3 : S 型细菌加热小鼠 存活 实验 4 : S 型细菌加热 R 型细菌小鼠 死亡 图 1 (1)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无青霉素抗性的细菌与青霉素接触,易死亡的原因最可能是 _ _ _ 。 (2) 在实验 4 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 _ _ 型细菌。 (3) 除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观察菌落特征外,据图 1 可知,你还可以通过怎样 的方法来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