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615413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读书笔记美 蔡伟忠著作者介绍蔡伟忠老师美国加州大学学前教育博士资深幼儿园培训师及教育环境设计师二十八年培训国内外幼儿园教师经验广东和深圳幼儿园讲师团的首席导师(即培训那些培训幼儿园老师的老师) 、广东学前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执行主任,深圳学前专业委员会理事,协助制定相关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方向,曾任北师大客席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地方教委和多所师范大学认可的专家,也参与到制定教育部相关教育策略。著作有:唠叨以外的教育法 ,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 , 跳出传统思维的园本教研等个人博客:邮箱:微博: ;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 (

2、即不会灵活变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隐藏着规律,孩子自有生命开始就有秩序感,但往往在出生后遭到破坏) ,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 ,是“公平” 。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是“会不会影响到别人” 。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够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

3、中心到以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形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经验基础上渐进式区域教学法:通过由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从少到多地交往、逐渐适应。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封闭区域中,区域与外面是隔开的,孩子在这个封闭的区域内跟少数孩子(一两个)交往,这样孩子就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不受打扰地发展

4、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也不用一下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只是在小组里处理问题,影响面降低,管理工作相对就容易一些。这些阻隔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孩子乱跑的几率。当这些孩子能够在小范围里遵守常规,懂得交往的方法、技巧后,我们就把这些区域从封闭逐渐扩展到开放,可能一开始区域里就只有两个孩子,慢慢增加到三个、四个,最终到大班时根本不存在区域的形态,区域只是在心里,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渐进式区域教学法”的口诀是:“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形到无形”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多方兼顾,既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盲目服从的人,丧失自主性,又不会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规的含义一

5、、学会听老师的指令二、按照时间表和要求进行活动三、遇到问题如何处理四、按照规定取放物品五、不能够做的事“还有五分钟就要收拾玩具了” ,不如“你们还可以多玩五分钟”孩子不遵守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看到有些老师要求小班孩子收拾一大筐雪花片,但小班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做到,于是做一下就失去耐心了。另一个经常碰到的例子是老师要求孩子排队,队伍太长,等待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耐心,孩子开始还能够保持安静,但是等久了就开始说话。这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勉强去做,只会让孩子厌恶、讨厌,根本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常规。第二种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孩子前一晚睡得不好,或是饮食不好、身体

6、不舒服,这在小班经常碰到。因为情绪不好,所以不想做。老师要根据孩子平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孩子平时都很守规则,今天突然不同了,老师就要注意让他到隐私区休息或在旁边休息,别给他太多压力。第三种情况是幼儿在家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我曾经见过孩子喜欢跷脚,就是因为在家学习了父母的坐姿。还有更严重的是用积木模仿打牌,这些都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角色转换法,即告诉孩子他的身份是这个班的孩子,他是独特的,和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父母)做的事是其他人的事,他只能按照这个班规则去做。这种思维能够让孩子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免疫能力。第四种原因是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这种孩子就是和他一起做,有

7、耐心地慢慢教导。最后一种原因则可能是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惩罚也是一种关注,所以有老师奇怪,为什么不管怎样惩罚,孩子都改不了他的坏习惯,其实是因为孩子就想老师关注他。家里缺乏爱和关心的孩子最容易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取代法” ,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不予理睬,冷处理,同时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取代错误的方法。当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时,老师立即处理,让孩子知道做了老师才会关注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正过来。对于建立常规的忠告就是建立孩子的常规,从老师个人的素质开始高结构游戏:有固定答案低结构材料:如水和沙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一、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二、缓解个体学习差异三、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四、有利于

8、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五、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角色区老师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包括零散、不系统地投放材料,情景和材料不匹配 ,有材料没情景等表演区的价值能够用其他区取代阅读区老师给的空间太多了KT 板,大纸皮,水松板,泡沫板,有机玻璃,原木洗手的照片能够提醒孩子认真洗手孩子被动接受型的环境 vs 孩子与环境互动型环境布置的维护人直接教育功能基本就是传递信息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第二种是通告式的第三种是感谢式的第四种是记录式的第五种是作品展示式(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 )孩子从中得到宝贵经验包括:管理上的科学方法,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情感上的感恩,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受用一生的素质间接教育

9、功能,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具体方法包括: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找关系法和操作法一、分类法1.矩阵分类2.多级式分类3.统计式分类4.随机式分类二、配对法三、描述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说话的习惯四、找关系法:五、操作法:笔顺练习,绑绳结,剪剪贴贴,自画像,心情告白,天气报告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主题动态环境布置”步骤一,老师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任务,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任务就是随着主题的生成、变化,不断调整环境。步骤二,引导孩子和环境发生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生成新的内容,环境就好像故事书,记录主题活动的过程。除了个人卫生、日常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等知识是对幼儿产生

10、即时影响外,其他的二手知识都不是很急于要用到的。超前教育反而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期的孩子更多是采用模仿学习,无法通过一堂课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经验铺垫,为他们以后的理解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学如何丰富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当然同时要教育家长认同这种观念)把“教学”过程视为包括“提供经验” , “整合经验”和“发展经验”三个环节的一个循环过程。集体活动的特点一、效率高:可以快速地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很多孩子二、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必须通过上课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的“教育任务”一、直接传递一些知识给孩子二

11、、系统性的学科教育三、帮助孩子整合经验四、传授孩子学习(游戏)的方法五、教导孩子运用区域材料工作纸(work sheet)的方法指导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一、活动是否有必要集体活动比较难以把握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得到的一般都是二手知识,而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手经验。二、教学活动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价值。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及意义。“发展目标”和“活动目标”是两个概念,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可以没有绝对的相关关第,而只有相互依附的关系。四、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不限制最高的学习目标。五、活动是否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阶段性建构。阶段性目标的体现就是孩子从不会到会,一步一

12、步由浅入深,一路学习,一路提高。其他评价标准琮有:1.材料投放的简易性2.活动的可操作性、简便性、创新性,方便共享、学习3.老师预设的提问及难点的合理性4.有没有照顾到个别孩子的需要5.有没有体现孩子之间的互动组织活动的难点是要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掌控孩子注意力的关键元素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活动(30 个) 、小集体活动( 15-20 个)和小组活动(8 个)好奇心:通过类似“猜一猜”的口吻引导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孩子的犹豫点(即最近发展区)代入感:先以一个小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老师主导活动目标,孩子主导活动内容幼小衔接孩子要面对不同科目、不同老师的教学模

13、式;孩子的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要面对更多的抽象性教学;老师采用更多的提问式考核方式;孩子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更强的任务意识;孩子需要更强的倾听讨论能力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预教的方法,可是预教了小学的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上小学时失去学习兴趣。孩子已经知道了内容,一、二年级还能够应付,到了三年级就容易出问题,因为一、二年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反正不学也会,到三年级就不会学习了。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紧密结合幼儿园活动教学的特点。老师千万不能动摇对活动教学的信念,反而应该多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环节,加强目标导向,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为适应

14、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小学的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幼儿阶段在幼儿园老师的任务里,让班里“所有孩子”都理解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老师都知道“一个都不能少”“内容延续” ,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即不同教学活动之间有相关性、延续性切割式的分科教学适用于高效率的知识传递,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教育,但对于以身心发展为主导的幼儿教育来说却行不通。幼儿教育的目标更多是素质的培养,让孩子全面发展“教学手段的多元性”使用多种学习手段围绕同一个内容,孩子得到的发展就全面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延伸成多种发展目标的观念,产生了多种主题课程的模式。活动之间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连,延续性很强的。有些老师误会了主题课程的意义,结果变

15、成了以单一的教学手段传授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知识“小小爱因斯坦科学课程”由四个固定步骤组成:猜一猜、找一找、试一试及作品欣赏课程结构的重要性一、教育措施的阶段性计划二、课程结构的规律为孩子提供了相关的学习经验陈鹤琴把他的“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和检讨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的课程结构是:1.收集信息2.整理信息3.制作作品4.检测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三种能力,包括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及评定结果四个阶段。在幼儿阶段不是要让孩子学得多,而是要让他学得好,促进他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孩子七八岁抽

16、象思维完全发展了,认知的铺垫好了,自然就学得快、学得多。蒙氏课程有三个特点:一、相信并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预设的环境让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由孩子自己决定最近发展区,不要求孩子们都一样二、采用幼儿教育幼儿的策略,混龄生活。三、有效利用教学工具。我国幼儿园条件有限,不能完全实施蒙氏课程。一、蒙氏课程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会操作蒙氏教具便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以个人魅力影响孩子二、社会环境的支持,蒙氏需要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帮助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但是我国大环境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主题课程有以下优点:一、主题课程的结构和设计主题网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几乎只有主题课程能够做到这一点;二、主题课程“内容延续性”的特点能够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