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458779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冠县 名胜 历史 村庄来历 大家不妨看看冠字的来历 冠县始建于隋开皇 6 年(公元 586 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治今东古城,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 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舒适、美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

2、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以上两说,是否属实,没有证据,谁是谁非更难分辨。查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春秋时期,统治者赐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为名的确实有之。村镇名称的传说1. 与马陵之战有关的村名在冠城镇有前谷子头、东谷子头、西谷子头、南谷子头、孟谷子头等村庄,都与魏太子申被杀有关。战国时期“马陵之战”后,魏太子申被杀,身首异地,魏太子申的“首墓”原来叫孤子头,后演变为谷子头;魏太子申的“尸墓”在冠城镇斜店乡的史村,初名尸村,后雅称为史村。下面简要的介绍马陵之战。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

3、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膑足”就是剜去孙膑的两个膝盖骨,“黥脸”就是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因此才有“孙膑”之称。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军队在马陵(今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公元前 341 年,魏惠王派庞涓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

4、回。魏惠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马陵之战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范县城西南的马陵(今属莘县大张家镇),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十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三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

5、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马陵之战发生在今莘县的马陵,庞涓自刎,太子申被俘,杀于冠氏,身、首分葬两处,埋头之处,有村名“孤子头”,葬身之处,留村名“尸村”。后村人因村名不吉,改为“谷子头”、“史村”沿用至今。2.与孙膑的蛇形十八阵有关的村名据传说,当年孙膑与庞涓在齐魏交界之地相峙一年多,马陵之战实际上是一个战役。

6、为了与远道而来的强大魏军周旋,孙膑曾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优势摆了个“蛇形十八阵”。这十八个地名如今都存在,分属邻近的莘县、阳谷、冠县和东昌府区,只是多数将“阵”字换成了“镇”字,成了一级行政区划。例如冠县的斜店阵(今冠县斜店乡)、定水阵(今阳谷县定水镇)、定远寨阵(今冠县定寨乡)、桑阿阵(今冠县桑阿镇)、柳林阵(今冠县柳林镇)、真假阵(今冠县贾镇)。在这十八阵中,孙膑坐镇阳谷迷魂阵发号施令。3.与明初移民有关的村名冠县贾镇有谈二寨村,传因有人用箩筐担着儿女来此立村,初名“担儿寨”,后用谐音称为“谈二寨”。现有王谈二寨、许谈二寨村等村。北馆陶镇崔拐,相传,北宋初期,附近有一寺院,主持人崔某落居寺旁

7、,渐成村落,因从村至寺道路迂回曲折,拐变抹角,故名崔拐。辛集乡崔刘八寨,明永乐年间,崔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处旧“溜八寨”之域,取村名为崔溜八寨,后演变为崔刘八寨。北馆陶镇北崔庄:明永乐十三年,崔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崔姓定居较早,取名崔庄。冠城镇崔八里庄:明洪武八年,张、闫两姓从山西洪洞县徒居冠县城北八里外,渐成村落。清末,崔姓兴盛,改名崔八里庄。柳林镇崔庄:明嘉靖二年,崔姓从山东省兖州府迁此立村,因人少村小,人称小崔家庄,后简化为崔庄。清水镇崔家庄:相传,元代此村名辛兴庄,由泥瓦工匠铺舍发展而成,因辛姓居多,故名,后崔姓兴盛,改名崔家庄。4.与孔子及其弟子冉雍周游列国有关的村

8、名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冠县讲学传道,留下多处历史古迹,冉子墓是其中之一。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 9 公里高王段村冉子中学院内。孔村,因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初名孔圣村,后简化为孔村。马寨,因传春秋时期孔子著名弟子冉雍周游列国曾在此歇马用餐而得名。初名马站,后谐音为马寨。冉雍(公元前 522?)字仲弓,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据传,冉子讲学来冠县,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择地”的习惯,遂葬于冠县。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村)、“亡断”(今王段村)、“孝子哭”(孝子哭村)等村名。万善乡有前马固、后马固、东马固等村,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

9、初名麻木村,后谐音“马固”。万善乡有前田平、后田平、北田平等村,相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染病”得名,后用谐音称为“田平”,现拓建为前、后田平。万善乡有高王段,传因冉雍周游列国在此病亡断气,故名“亡断”,后用谐音称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为高王段,现拓建为高、王、马、黄、南等几个王段村。万善乡有崔王段: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近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病亡断气的地方,仿“高亡断”,取村名为崔王段。万善乡有孝子哭,传因冉雍病逝后,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明代更名孝子堡,现复名孝子哭。冠城镇有西提固:一传明代某王子经此病危啼哭,二传冉雍周游列国病逝,百姓闻之啼哭,三传孟子经此,百姓闻之提

10、壶送浆;“啼哭”、“涕哭”、“提壶”三者其音相近,后沿称提固,现拓建为东、西提固。冠城镇有直隶村,传因孟子游此“止车而立谈教化”得名,初名“止立村”,清代名为止历村,后演化为直隶村。前张平,冠县烟庄乡前张平村旧有“晓春亭”,“晓春亭”是由东汉张平子为纪念孟子在此“晓谕景春”,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所建。故名张平子村,后简化为张平,现拓建为前、后张平。店子乡,传因孟子经此,迎送者有千家之多而得名。初名“千家店”,后用谐音称为“三家店”,再后复称千家店,现简化为店子。5.与临近寺庙有关的村名万善,因村傍万善寺而得名。 唐寺,因村傍唐代寺庙而得名。三庙,因村东北有三奶奶庙而

11、得名,初名三奶奶庙,现简化为三庙。草镇,因傍“草镇寺”而得名,初名“草镇寺”,后简化为草镇。活佛堂,因傍“活佛堂”而得名。近古寨,因村傍“金鼓寺”而得名,后讹化为“近古寨”。6.与神话故事有关的村名白塔集,传因天神偷了托塔天王李靖天王白色宝塔下界于此故名东白塔,后因设集改名白塔集等。7.与杨家将的故事有关的村名杨召,因杨家将在此设招兵站而得名,初名“招兵”,后演化为“杨召”。东木堤,传因在元代“无敌村”东建“东无敌”村而得名,取杨家将天下无敌之意,后用谐音称为“东木堤”。众多的名人志士相传,圣人孔子的弟子冉雍曾在这里讲学并在这里埋骨,死后葬于万善乡王段村,后人在此建有冉子庙;亚圣孟子曾路经烟庄

12、乡前张平村,在此留下了“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为纪念此事,东汉张平子在此筑“晓春亭”。相传为隋大丞相、后自立为皇帝的宇文化及在此活动,在定寨乡任洼村留有化及台。唐代县人路季登及其子路群、路庠、路单和其孙子路岳、路岩一家 6 人均为进士,并在朝任监察御史、中书令等要职;路 群(?834) 唐代大臣,字正夫,父路季登。大历六年(771)登进士第后,累辟方镇幕僚,入朝为尚书郎,迁左谏议大夫。路群通经术,善为文,登进士第后,又书判拔萃,也屡辟方镇幕僚,入朝为监察御史。穆宗即位后,遣其赴西北军镇犒赏将士,称旨而归,累加兵部郎中。文宗太和二年(828),迁谏议大夫,以本官充侍讲学

13、士。太和四年,进翰林学士。太和五年,拜中书舍人,学士如故。虽贵为朝廷要官,未尝以势位自矜;所结交之人,虽贫贱待之以礼。太和八年病卒。路岩,字鲁瞻,唐代大中年间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职。年三十六居相位,受到朝野注目。唐代县人路隋,在相位 15 年,以鲠言著称于世。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九,以四页篇幅为路隋立传,高度评价了他的高尚人格和历史功绩。 五代时县人杨颁事后汉为相,以死谏著称于世,后被追封为“弘农王”。曾任金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之职的大文学家元好问金亡后侨寓冠氏县四年,写出了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等大量诗作,抒发了“荒村此日肠堪断,回首梁园是梦中”的忧民

14、怀国之恩。著名的查拳从这里诞生,一代代查拳名师高徒声扬海内外。明代,县人读书之风尤盛,涌现出来大批人才,在当时县域内仅进士就有 15 人,在外为官有记载的 260 余人。明、清之际,冠县籍河间知府钱楷,直隶州知州赵锡浦等人,以不畏权贵、关心民间疾苦、清正廉明而受人称道。清末,这片热土养育了闻名于世的农民领袖宋景诗和“千古奇丐”武训。冠县风俗试春与养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立春之日“试春盘”的风俗。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宋代苏东坡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试春盘,在冠县叫“尝春”。这一天吃春饼,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春饼是用来卷菜

15、吃的,菜叫做“五辛盘”,是将五种辛辣的生菜装到一个盘里,通常是用葱、姜、蒜、芥菜疙瘩、辣椒等切成细丝调和而成,有点类似于拌凉菜。现在吃春盘、春饼的习俗已不多见,大多改吃饺子、面条了,民间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在冠县,把“试春盘”演变为一种用鹅毛或者鸡毛“试春”的活动:把一根竹筒埋进地里,在露出地面的筒口上放一根鹅毛或者鸡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或者鸡毛就会飞起来,说明地气萌动,春已来临,当地俗话叫做“春来鹅毛起”。有的地方还曾流行“咬春”和缝制春鸡的习俗。“咬春”其实就是在立春时吃生萝卜。据说立春之日咬一口生萝卜可消除春困。“缝春鸡”据说可以避邪,“鸡”与“吉”同音,寓意吉祥。缝制的时间一

16、般是在立春前和立春的当天。立春前缝制的谓之“迎春鸡”,立春当天缝制的谓之“打春鸡”。“迎春鸡”缝一只,“打春鸡”缝两只。缝好后分别缝在孩子袄袖和帽子上,或者分别缝在两个袄袖上。这样一直戴到正月十六,在孩子的母亲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里,让水漂走、喻长命百岁之意。郎庄面塑“郎庄面塑”产于北馆陶镇郎庄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郎庄面塑曾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的“绝活”在于以生面粉捏成之后并无美感,待发酵,蒸熟,方见丰满。晾干、着色之后,立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且干后不裂、不霉、不蛀。这一工艺,独一无二。“郎庄面塑”现已有 8 个系列,上百个品种,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故事戏文,无所不包。其造型简练夸张,着色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先生曾几次来冠考查,赞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相传几百年前,有郎氏兄弟自山西迁来,定居于此,村名取为郎庄。因为“郎”是“狼”的谐音,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