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赤潮研究进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99384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赤潮研究进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 海洋赤潮研究进展 所在学院 xxxxxxx 学院 专 业 xxxxxx 专业 年级 08 级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080000000 编 号 2009 年 月 日成绩2海洋赤潮研究进展Xxxxxxx08 级(x)班 xxx 08xxxxxxx 成绩:摘要:赤潮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产生重大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于是,国家以及相关科学组织、科技人员开始了对海洋赤潮的长期研究工作。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各组织长期的合作,人类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对海洋赤潮的许多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有了科学的监测、预防和治理措施。关键词:赤潮 进展 监测 科学方式 1

2、. 前言赤潮灾害(Harmful Algal Blooms,简称为 HAB)是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国际上称其为“有害藻华” ,也被喻为“红色幽灵”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在美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赤潮及其危害的全球扩展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各国相继进行了海洋赤潮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进展。2. 我国的海洋赤潮研究进展历史我国的赤潮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

3、1933 年原浙江水产实验场费鸿年报道发生在浙江镇海至台州-石浦一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我国的赤潮研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3初始阶段(19521976) 这一时期缺乏对赤潮的认识和调查监测,资料很少,只见到周贞英(1962)报道在福建平潭岛附近海域发现的两次束毛藻赤潮和陈亚瞿(1972)报道发生在长江口以东外海面积约 2000km2的束毛藻赤潮等论文报告,工作基本停留在赤潮现象的定性描述,还未进行过赤潮专项调查研究。起步阶段(1977-1989) 这个阶段是从 1977 年由于在渤海湾海河口发生大规模、长时间的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num)赤潮及其对渔业造成的严

4、重危害以后,才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始的。国家和有关部门相继开始设立赤潮研究专项、组织有关科研教育部门进行专题研究。1978 年国家环保局设立的重大科研项目渤黄海污染防治研究项目中的 145 专题“渤海湾赤潮的发生机制及预测方法研究”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赤潮课题组率先组织实施“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后,赤潮专项研究才犹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相继开展起来。为加快我国赤潮研究步伐,1981 年邹景忠在大连市召开的全国海洋环境科学研讨会上所作的“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报告”着重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对“赤潮”的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国学者还先后完成了一批重点研究课题,

5、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及科研成果,并由定性描述进入半定量或定量研究,为系统研究赤潮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研究赤潮的单位、队伍不断扩大,并开始走向部门单位间联合研究的道路。如 1985 年 12 月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和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5 个单位联合成立的4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赤潮的联合体“南海赤潮研究中心” 。 发展阶段(1990-2000) 1990 年以来,我国赤潮研究开始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 1990 年由全国赤潮研究联合体申请获得国家基金委资助开展的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沿海赤潮发生机理

6、研究”开始的大规模、多学科综合研究(1990-1994)和由国家科委资助的“八五”攻关专题“近海富营养评估和赤潮预测技术研究” (1990-1995) 、国家攀登计划 B 专题“有机污染诱发有机赤潮及危害机理研究” (1994-1998)等,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前沿性、前瞻性,其中大部分属于填补国内空白,部分内容跟踪国际前沿,少数属于世界开创性工作。 为了提高我国赤潮研究水平,并与国际上接轨,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于 1992 年在上海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及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这是我国赤潮研究日趋成熟、队伍不断壮大的又一重要标志。

7、 3. 海洋赤潮研究的全球进展各国政府赤潮研究规划 赤潮的全球扩展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相继建立了国家赤潮研究规划: 日本自 70 年代便开始了庞大的赤潮研究与监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濑户内海的赤潮方面) ;加拿大、法国、挪威及瑞典在 90 年代都设立了全国性协调的国家赤潮研究规划;美国 1993 年确立了赤潮的国家计划,此后于 1995 年又投巨资成立了赤潮生态学(ECOHAB)全国规划;欧洲各国建立了欧洲赤潮研究规划称为 EUROHAB。5国际海洋科学组织 国际海洋科学组织纷纷成立了赤潮研究工作组。 IOCSCO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Int

8、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会同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自 1992 年以后成立了赤潮专家委员会及赤潮生理生态工作组,开展了一系列赤潮研究的国际协调工作,并举办了多起微藻分类及毒素讲习班。 APEC 亚太经社理事会 APEC 1995 年以来,组成了赤潮监测与管理的委员会与工作小组,并正在制定相关的地区规划。 PICES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 1999 年起组成专门的有害赤潮研究工作小组(WG 15)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研究活动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学和海洋学研究

9、计划 GEOHAB 由于有害赤潮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和环境问题,为此,政府间海委会(IOC)和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于 1998 年 10 月共同发起组织 “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学和海洋学研究计划” (GEOHAB, Global Ecology and Oceanograph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与其他全球海洋研究计划如GLOBEC, GOOS, LOICZ 一样,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世界各国相关的(有害赤潮)研究活动,是赤潮研究国际合作的里程碑。4. 海洋赤潮的预防与治理的科学方式4.1 海洋赤潮的预防、监视工作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许

10、多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6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我国对赤潮的预防与检测中国海洋 21 世纪议程中将赤潮列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重要内容。1999 年,国家海洋局将赤潮列为海洋监测的重点项目之一。2001 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综合部门近期在能力建设、业务运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应加大对赤潮监视监测、预测系统的投入,以保证和支持赤潮监测和预测和赤潮灾害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足见,防止和减轻赤潮危害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对赤潮危害的预

11、警预报则成为学界及有关部门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赤潮危害日趋明显,以及人们对赤潮认识的提高和监视监测手段的加强,防止和减轻赤潮危害,以及如何对赤潮进行预警预报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防减灾的议事日程。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巩固海洋赤潮预防、控制和治理工作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赤潮监控区由上年的 10 个增至 18 个,同时,充分利用船舶、海监飞机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加大赤潮监测监视频率,提高了赤潮发现率,进一步完善了赤潮的应急响应系统。地球磁场异常与海洋赤潮灾害存在密切关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从地学角度利用地幔流体上涌引起地球磁场异常导致赤潮灾害的推论,分析研究

12、了地磁与中国沿海发生的赤潮灾害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992 年1998 年间,中国沿海从北部的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北黄海、长江口、钱塘江口至珠江口、北部湾,共发生大面积赤潮灾害 28 起,其中有721 起在赤潮发生前 4 个5 个月出现地磁场异常,对应率高达 75%.上述专家认为 2000 年是赤潮灾害发生的严重年,主要发生区域为长江口、渤海和广西北海附近。所以,对地球磁场的今一步研究与监测将对预报海洋赤潮有重大意义。4.2 海洋赤潮的新治理方式韩国科学家发现用海洋微生物来治理赤潮。韩国科学家于年首次在海洋中发现一种微生物,并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将它初步定名为“哈赫拉” () 。韩国生命工

13、学研究院和韩国海洋研究院的科学家最近从位于朝鲜半岛以南的美罗岛海域再次找到了这种海洋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哈赫拉下济州” 。韩国科学家对“哈赫拉下济州”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这种微生物能产生可以清除赤潮的灵菌红素。将灵菌红素撒在赤潮中,只需十亿分之一的浓度,一小时后就能将导致赤潮的浮游生物大部分杀死。 目前,韩国科学家已经为灵菌红素申请了韩国和国际专利。灵菌红素有望经过毒性试验和环境影响检测,在今后作为治理赤潮的产品投入应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机载海洋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水下环境的一种先进遥感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预报海洋赤潮及其监测,

14、通过检测海水激光后向散射回波信号,获取海洋赤潮在消长过程中相关变化参数,实现对赤潮的预测和监测。该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的基于船载仪器及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存在的各种缺陷,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实时、覆盖范围广、经济等特点,为多参量预报赤潮及对其消长过程进行评估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激光在水下传输理论,及光与水体、各种悬浮体和赤潮体等物质相互作用,建8立激光弹性散射光信号与赤潮体密度的关系模型,并研究由赤潮体引发的散射光信号检测方法。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激光在赤潮水体中产生的非弹性光散射特性,建立非弹性光散射与赤潮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关系模型,并给出表征赤潮水体温度和盐度特性的非弹性散射光信号检测的方法。在此基

15、础上,建立通过赤潮粒子密度、水域温度和盐度三个参数进行赤潮短期预报和监测的理论模型,并构建监测系统。5. 总结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和组织经过长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赤潮的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能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各种科学的治理措施,能最大限度的减小赤潮的危害。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所以,应对海洋赤潮,各国、各组织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合作。1) 邹景忠赤潮生物与赤潮灾害研究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284-2872)石肇忠赤潮及其研究动向J.海洋环境科学1992 年第 2 期 2012-15.3) 邹景忠、王克行我国赤潮灾害研究的新进展M 上海海洋出版社1995138-1434) 俞志明赤潮灾害的预测与治理A 韩晓鹏等主编海洋科学中若干前9沿领域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4-385) 曾呈奎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及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5-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