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297914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执业西药师(药学综合)【基础班】-讲义_1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1 页第十章药物警戒与药源性疾病药品具有双重性,其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除治疗作用外,尚存在危害性,能损害患者,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必须本质上认识药品,要熟悉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各种警戒和防范措施,尽可能把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将不良事件的防控作战略性的前移。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细目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2)药品不良反应的分型与特点(3)药品不良事件的原因(2)发生后对患者的应对与处理原则(3)因果关系的判断一、药品不良反应(一)定义(记住缩写,以及几者之间的关系)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

2、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E)是指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注意:不良事件若发生于药品治疗期间则称为药品不良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物有因果关系,但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为药品不良反应。件(了解)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导致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了解)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2 页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例如:双黄连注射液发生皮疹,说明书中没有提及,即为新的件(了解)指突然发

3、生的,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内,使用同一种药品对健康人群或特定人群进行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解)十分常见发生率110常见1100 发生率 110偶见11000 发生率 1100罕见110000 的发生率 11000十分罕见发生率 110000(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型与特点解的基础上记忆)可分为三型即 A 型、B 型和 C 型。(1)A 型(量变型异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如: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均属A 型不良反应。(首剂副毒性,继发后遗而

4、撤药)特点:常见;与剂量相关;时间关系较明确;可重复性;在上市前常可发现。(2)B 型(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特点:罕见;非预期的;较严重;时间关系明确。例如应用青霉素治疗量或极少量就可发生过敏反应。(B 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3)C 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其发病机制: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病、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制不清,尚在探讨之中。特点: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指药物);没有明确的

5、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不可重现;机制不清。例如妇女妊娠期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C 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解、有印象即可;记住实例)可分为 A 类反应、B 类反应、C 类反应、D 类反应、E 类反应、F 类反应、G 类反应、H 类反应、U 类反应。A(反应:(最常见,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作用于人体引起)即扩大的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它可根据药物或赋形剂的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这些反应仅在人体接受该制剂时发生,停药或剂量减少时则可部分或完全改善。A 类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常与药动学和药效学因素有关。B(反应:(药物导致机体携带的微生

6、物生长所致)即药物导致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不良反应。该类反应在药理学上是可预测的,但与 A 类反应不同,因为其直接的和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针对微生物体而不是人体。如含糖药物引起的龋齿;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内耐药菌群的过度生长,广谱抗生素引起的鹅口疮,过度使用某种可产生耐药菌的药物而使之再次使用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3 页时无效。应注意,药物致免疫抑制而产生的感染不属于 B 类反应。C(反应:(药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即化学的反应,许多不良反应取决于药物或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而不是药理学性质。C 类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药物的浓度而不是剂量有关,此类典型的不良反应包括外渗物反应,静脉

7、炎,药物或赋形剂刺激而致的注射部位疼痛,酸碱灼烧,接触性(“刺激物”)皮炎,以及局部刺激引起的胃肠黏膜损伤。这些反应不是药理学可预知的,但了解起因药物的生理化学特性还是可以预测的。D(反应:(给药方式引起)即是给药反应,许多不良反应是因药物特定的给药方式而引起的。如果改变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即可停止发生。如植入药物周围的炎症或纤维化,注射液中微粒引起的血栓形成的血管栓塞,片剂停留在咽喉部、用干粉吸入剂后的咳嗽,注射液经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感染。应注意,与注射相关的感染属 D 类,不是 B 类。这些感染的发生与给药方式等有关,与所用药物无关,B 类反应则为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E(反应:(撤

8、药反应)即撤药反应,通常所说的撤药反应是生理依赖的表现。它们只发生在停止给药或剂量突然减少后。与其它继续用药会加重反应的所有不良反应不同,该药再次使用时,可使症状得到改善。反应的可能性更多与给药时程而不是剂量有关。常见的可引起撤药反应的药物有阿片类、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 受体阻断剂、可乐定等。F(反应:(遗传决定)即家庭性反应,某些不良反应仅发生在那些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的敏感个体中。一些较常见的家庭性障碍有苯丙酮酸尿、葡萄糖 61 酯酶抑制剂缺陷,卟啉症和镰状细胞性贫血。G(反应:(基因毒性)即基因毒性反应,许多药物能引起人类的基因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是潜在的致癌物或遗传毒物

9、,有些(并非全部)致畸物在胎儿期即使遗传物质受损。H(反应:(过敏反应)即过敏反应。它们不是药理学上可预测的,也不是剂量相关的。因此,减少剂量通常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如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光敏性皮炎、急性血管性水肿。U(反应:(机制不明)即未分类反应,为发生机制不明的反应,如药源性味觉障碍,辛伐他汀所致的肌痛、横纹肌溶解症等,气体全麻药引起的恶心、呕吐。解即可)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度指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需治疗。中度指不良反应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中度损害。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严重损害,缩短或危及生命。(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10、机制(重在理解,记住实例、以及重点标识处)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首剂副毒性,继发后遗而撤药)。(1)副作用是指在治疗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4 页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仅用一个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的功能变化。例如阿托品有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作用。在麻醉时利用其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引起的腹胀、尿潴留就是副作用;在用于解痉作用时,口干与心悸就成了副作用。(药物选择性低,则有副作用)(2)毒性作用由于患者

11、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其毒性的严重程度是随剂量加大而增强。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的耳毒性。(机体敏感性增加,治疗量便出现毒性作用,实际是剂量太大引起)(3)后遗效应药物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例如服用镇静催眠药后,第二天早上出现困倦、头昏、乏力等现象。(4)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导致的二重感染;应用抗肿瘤药物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5)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12、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烈的反应。例如哌唑嗪等抗高血压药首次应用治疗高血压可导致血压骤降。(6)停药综合征或称撤药反应。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停用后引起原发疾病的复发,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停用抗高血压药出现血压反跳以及心悸、出汗等症状。(7)药物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连续使用一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后,用药者为追求欣快感而要求定期连续地使用该药(精神依赖性),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性)。例如反复口服阿片类和催眠镇静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

13、性。不良反应发生机制(质变型异常)B 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小量都可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例如注射青霉素或异种血清引发全身性变态反应,表现皮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亡。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例如:有些人肝细胞内缺乏乙酰化酶,服用异烟肼药物后出现多发性神经炎;有些人红细胞膜内葡萄糖用某些药物如伯氨喹,容易出现溶血反应;假胆碱脂

14、酶缺乏者,用琥珀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肉松弛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机制(致畸、致癌、致突变)有些药物长期服用后,可导致机体某些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过度增生,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这就是药物的致癌作用。致癌作用的出现往往有数年或数十年的潜伏期,且与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要确定与用药的因果关系往往需要进行大量、长期的监测。致突变:指引起遗传物质(损伤性变化。致畸作用:指药物影响胚胎发育而形成畸胎的作用。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5 页二、药品不良事件(一)药品不良事件的原因(常识性掌握大标题)包括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给药方法的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药理作用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所用一个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2)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常有发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与抗凝血药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他汀类药与贝丁酸类药合用可致横纹肌溶解症。(3)药物的理化性质、副产物、分解产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例如青霉素类分解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