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04435992164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292892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09040443599216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09040443599216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09040443599216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090404435992164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090404435992164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09040443599216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090404435992164(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高一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名士与名流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躲

2、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更喜欢人群,更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

3、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名士中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

4、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速,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1. 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5、B. 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C. 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D. 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2. 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B. 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C. 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D. 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一些

6、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B. 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C.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D. 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往往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前者务实,后者务虚”和原文不符。2. 试题分析:“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文中没有依据。3. 试题分析:原文“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二、古代

7、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金就砺则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暴曝,知智,生性,受授,不否。5.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奖励)B.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C.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疑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惑:糊涂。6.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假舟楫

8、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泳)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C.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动词,向上爬)D.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上”应是名词作状语,“向上”。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日”“知明”“师”“小学”“大遗”和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采莲

9、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8. 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9.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答案】8. 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

10、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意思相同即可) 9.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解析】【小题1】略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_。”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答案】 (1).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是故

1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择师的标准”,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

12、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

13、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

14、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

15、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1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