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12051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一) 作者: 日期:2 河北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治周练(一)一、单选题:共20题 每题3分 共60分1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2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

2、使科举制走向僵化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3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地方分裂势力坐大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

3、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4、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8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

5、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10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11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

6、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12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C削弱贵族集团 D强化官僚政治13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

7、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14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15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

8、。这反映了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16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7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A察举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推恩令18“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秦始皇是有此魄力。或

9、亦可以说是有此公心,替天卞废除封建,汉高祖却无有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 B汉高祖废除了封国制C秦汉制度的本质相同 D汉制是对秦制的否定19据相关资料考证,西周时期天子都城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边长17公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周天子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集权体制B城市边长的差别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C都城规模的大小反映出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别D都城的建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

10、,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二、非选择题:共2题 每题20分 共40分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

11、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据中华文明史等整

12、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为少。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

13、都,引起物价上涨,纸钞贬值。1280年,纸币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为了稳定物价,元廷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1350年元惠宗又发行“至正交钞”,发行不久,贬值严重,物价暴涨。事实上,民间的日常交易、借贷、商品标价等多有用银的。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变钞:是指元顺帝时为摆脱财政危机,于至正十一年(1351)印行新钞“至正交钞”,同时仍行用中统交钞、至元宝钞,而三者比价不同;又新铸“至正通宝”铜钱通用,从而造成币制极端混乱,引起通货膨胀,最后到了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惧不行”。这大大损害人民利益,造成人心动荡不满。这也是白莲教起义的导火线之一

14、。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货币改革”的危害。周测一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符合题意的是D项,明初废除丞相,排除A项,BC项不符合题意。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宋明时期考取进士人数中商人出身的比重增加,这体现的是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