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7728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20200928030927)(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却” 的义项,诗句中“ 却” 的意思为 _ 动退;后退。 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 后退。 动推 却;推辞;拒绝。 动去:去掉。 动回头。 副通 “ 恰 ” ,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

2、阳 向洛阳 【答案】 (1)回头 (2)D 【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却” 的意思。 “ 却看妻子愁 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 欣喜若狂。故 “ 却” 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 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 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 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 回头; D。 【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

3、重点的课下注释,然 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_ 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 _ 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 (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2)示

4、例1:只;一个 “ 只” 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 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 “ 俏” 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 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 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 【分析】( 1)从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 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说梅花

5、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 别有 韵” 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 只” 写出了梅 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 贞不渝的品格。“ 悬崖 ” 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 百丈冰 ” 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 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 俏” 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 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示例1:只;一个 “ 只” 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 恶

6、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 “ 俏 ” 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 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 展示自己的俊俏。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 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 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 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

7、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 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 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 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搜句:作诗。 浙东:指钱塘江以 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8、(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 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 【分析】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 作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 吴音渐已变儿童” 一句点明此 意。 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 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 吴音渐已变儿童;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

9、无奈,遍赏 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 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 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 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 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

10、,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句所呈现的形象。 (2)对【乙】文“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 (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 “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 故国 之思 ” 。 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 兴亡 ” 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 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

11、 【乙】文 “ 聚”“怒” 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 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 深切同情。 【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 等英雄气概! (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 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 【解析】 【分析】( 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 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

12、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 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 宫阙万间都 ” 之前辉煌的情景,“ 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 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 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出来。 (3)ABD 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 “ 聚”“怒” 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 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13、 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 英雄气概! 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 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C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 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 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

14、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 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 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5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

15、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 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 汉建章宫的圆阙, 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 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乙: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 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和“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 景,进而表达出 _ 的情感

16、。 【答案】(1)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 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 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 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2)旗;鼓;忠君爱国 【解析】 【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 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 画面 ” 效 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描绘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 黑云 ”“城”“甲光 ”“金鳞 ” 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 想象,描绘出两军对垒的情势来作答。 描绘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的画面,要抓住 诗句中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