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134717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辛弃疾在词作中用典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关健就在于词作中把典故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历史发展趋势及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他那种进步的政治理想,统一祖国,恢复中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地表达,使词作充满了引人入胜,鼓舞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典故本身,有其客观的历史内容。典故用得好,不只在于类比贴切。而更大的好处在于借古人,古语,古事抒发了现实人的思想感情,赋予朝气蓬勃的新义。通过好的,恰切的典故暗示和启发,可以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想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2、,饱含无穷无尽的容量。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于宋金对峙的南宋,在这个乱世中,他终身把恢复中原做为己任。无论是率领义军抗今,活捉判贼,呈献“万字平戎对策”创建飞虎军都可以说明爱国思想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这一点在其作中可以找到,特别是爱国词作的典故运用,更能很好的说明。一:立意高远,影射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抗2战的急迫心情。涌遇乐千古江山一词,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仰慕和歌颂。表达了他渴望抗战的心情,词作开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射歌台,风流总被,雨打吹去。斜阳草树,寻长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词中的第一处用典。在这里词人登上北固亭

3、缅怀往古,念天地之悠悠,思古抚今,不胜感叹!他首先想到了做镇东南,在京口打退来自北方的强敌孙权,接着又想起了刘裕。在那偏西的太阳照耀着的草木丛生的荒凉去处,有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这里 。他早年起兵京口,平定桓玄叛乱,又曾统帅大军北伐占据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回想那时的情况刘裕的大军兵强马壮,刀枪箭戢,金光闪闪,那威悟雄壮的姿态,简直如猛虎一般。然而现实却让人心寒,以宋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偷安江东, ,忍耻忘仇,两厢对比,使人不难体会出词人对统治集团的无情的鞭挞。这一点我们联系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典故的深刻内涵及作者高远的立意便会了然于胸。这手

4、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宰相韩佗胄正在准备北伐。闲废了十年之久的辛弃疾于一年前被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天,又被任命为知镇江防务地京口,表面上看来,朝廷对的元老重臣似乎很重用。实际上是韩佗胄急于建立个人功业,只是利用辛弃疾的身3份和主战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词人怀着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一到任就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以了却北伐抗金的宿愿;但对于韩佗胄独揽朝政,轻敌冒进的想法和做法又有心忡忡。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深感到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但是在到处都是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被人陷害,出奔魏国。后赵被秦兵包围,赵王想在起用他,廉颇也想效忠于赵王。赵王便派一使者去

5、看廉颇是否可用。廉颇的仇敌郭开贿赂使者,要他说他的坏话。使者见廉颇时,他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面。并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还很能吃饭,但一会拉了山次屎。这样赵王就没有在用他。这显然是以廉颇自喻,表示自己虽然老了,仍然有廉颇披挂上马为国立功的雄心。但是谁来关心我哪?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辛弃疾抗金爱国的一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了。辛弃疾是四十年前,也就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 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一词中所写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衣捧突度江初。燕兵夜捉银狐禄,汉简朝正金仆姑。 ”四十三年前,他横刀跃马,驰骋战场的那种沸腾战斗岁

6、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展之始。当时,宋军曾在采石矶击破南侵的金兵,金主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残暴统治,形势对南宋来讲,大有作为,就在这一年,宋高宗传位给孝宗赵睿。孝宗初年,颇有恢复之志,起用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一年以后,当北伐军在4符离溃退,他就不能坚持抗金了。于是主和派又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史议和。从此,南北分裂便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一生抱负也就从施展了。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不同了,当年扬州一带漫天烽火,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

7、”一片和平景象,使作者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从这里看,是不是稼轩认为时机以失,恢复中原的事业就不可能了哪?当然不是这样。就拿他以浙东安抚使入朝奏对中说:“金国必亡,应嘱大臣备兵,为仓猝应变之计。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关键的问题在于措施是否得宜,在于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宋宁宗和韩佗胄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而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担起这副重担。当时一些爱国人士也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现实无情,并不象他想的那样。于是他只能发出“凭谁问,镰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以此来表达他壮志

8、未酬的郁闷之情。但凡读过这史记镰颇列传的人,都会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军廉颇与“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睛”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是在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多么贴切,逼真!不只如此,他引用这一典故,更深的用意在于书写自己的胸臆。5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屡建战功“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勇将。而且在赵国和秦国长期相持的过程中,他是一位能攻善守,勇猛而不猛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畏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在“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敌的情况下想到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所作所为,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是廉颇个人升沉得

9、失的问题。其次,廉颇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起用,是使臣蒙蔽了赵王。廉颇的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典故所揭示的历史义意,再结合辛弃疾四十三年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被韩佗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发出的“掷复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的感慨,回过来体会他在作这首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忧愤深广了,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二:运用典故,突出重点,揭示的主题是“爱国”纵观辛弃疾大量的爱国词作,凡是典故所用之处,都与他的爱国思想紧密相连,这一点我们可在通览作品中得以佐证。1:运用典故表现杀敌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辛弃疾在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

10、上赋中写到:“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这里词人认为女真贵族占领广大中原,避讳崩塌的不周山,须要补天。所以他借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以此表达为国捐躯的决心。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词人幻想取出传说中剑溪中的干将,6莫邪的神剑去杀敌。以此了却誓死报国的宏愿。2:运用典故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辛弃疾往往以历史人物自况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与歌颂,表达自己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词人在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时正是他闲退带湖之滨。所以他十分怀念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的诸葛亮。这实际上是以诸葛亮自况,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象刘备一样,把他请出来在抗

11、金战争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贺新郎题赵兼东山小鲁亭中歌颂“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琴筝苦”的谢安。实际上是词人希望朝廷重用谢安那样的有志之士,这有志之士当然有他了。3:运用典故批判南宋妥协投降的误国行为水龙吟甲辰岁韩南涧尚书写到“度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牟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词开首就对南宋投降派的误国行经作了无情的揭露,加以严厉的斥责。把他们比做晋朝“神州沉陆”也不肯回首一顾的王夷甫。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中运用了王昭君出嫁匈奴,李陵降敌的典故,对汉元帝去服于匈奴的武力威胁,执行妥协投降的方针。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给了无情的批判。辛弃疾词中用典多,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岳珂在词史稼轩论词中就曾提到过永遇乐京口怀古这首词的用典多的问题。就我们的分析来看这首词由于内容丰富,用典虽多却用的7非常精彩,在词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替代的!“用典多”正代表了辛弃疾爱国词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和精深造诣。正因为这样,辛弃疾那种耿介磊落的情怀和始终饱满的爱国激情。才生动而深刻含蓄地反映在他的不朽的词作中,而使他成为南宋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代表,后世人们所敬仰的揩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