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00211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2、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本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4、理解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所产生的作用,能用这种写法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第一课时一、自主探究:1、辨识字音不屑(xi) 竦身(sng) 朱棣(d) 淤积(y) 押解(ji) 吮血(shn)冯铿(kng) 偈子(j) 涅槃(pn) 信札(zh) 囚系(x) 客栈(zhn) 累及(li) 爱憎(zng)

2、 寥寥(lio lio) 2、解词释义隐约其辞: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形容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人心惟危:人心险恶难测。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仓皇失措:急迫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仓皇:匆忙而慌张。措:措置。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惴惴:忧愁,恐惧。眷眷: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

3、挚恳切。 二、阅读全文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兼写冯铿)。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三、重难点解析 (一)标题上“忘却”二字,有什么特定含义?将“忘却”与“记念”联接起来,似相矛盾,包含什么思想感情? 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

4、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载,或不屑载这件事”中的“不敢”、“ 不愿”“ 不屑”有什么区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可从句中词着手。句中“不敢载”、“不愿载”、“不屑载”等词既构成排比,各个词语本身也言小旨大。“不敢载”表现了舆论界恐惧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让人不难想见高压统治,从而传神地再现

5、了黑暗现实;“不愿载”“不屑载”则又从两面对“不敢载”作了有力补充,表现了舆论界的软弱与冷漠,进而把舆论界对烈士遇难的反应全面地反映出来。本文的战斗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句话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舆论界对五个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可谓意味深长。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2、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本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难点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一、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

6、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

7、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另有一次写到白莽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硬气”而“颇有点迂”三、鲁迅用那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硬气”而“迂”的性格?如何理解这里的“硬气”而“颇有点迂”?柔石是本文着

8、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1. 听讲义;2. 托送书;3. 名字风波;4. 弄文学;5. 借钱印书;6. 拼命译书;7. 与人走路;8. 改变创作风格;9. 狱中写信;10. 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的一面。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不局限于某一部分地找出行文中与柔石相关的文字信息,再联系起来进行概

9、括分析。把这些貌似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不难看出它们可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从中足以见出作者对烈士们所倾注的深厚感情。这样可以由点及面地把握全文的叙事特色,对解读课文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2、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本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难点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一、梳理第三、四部分内容(一)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部分交待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二)

10、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用意如何? 第一个典故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纹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入狱,后因不肯给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祸及870余人。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方孝孺为争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丢掉性命不算,还连累了亲友宗族数百人,实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的。同时,这

11、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典故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桧为了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偈子,“坐化”了。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

12、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三个典故是从自己纪念战友“无写处”而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向秀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它通过悼念亡友,从侧面反映了对政治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并以含蓄的笔法,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赋中只说“践二子之遗迹”,“

13、悼嵇生永辞”,说明他的好友去世了,至于死的缘由,却只字未提,只是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愤激之情;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黍离和麦秀诗的意境来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并用李斯“受罪”的典故来寄托失去自由的苦痛。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三)文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

14、妇将雏鬓有丝”中“挚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写“我”保持实力的“逃走”。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到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政治。 回答本题关键是结合诗作内容从课文中寻找材料、验证、落实。这首七

15、律要求背诵。理解了诗作的内容对课文的中心便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2、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本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难点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一、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二、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我不如忘却”和“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三、:“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有什么含义?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