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609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战争败因检讨.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午战争败因检讨阅读提示: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们约请专家学者撰写纪念文章,省思历史,以期获取有益启示。请看张楠教授的甲午战争败因检讨。 120年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很多。防止甲午战败的教训重演,是今天检讨甲午战争的目的。笔者认为,检讨甲午战败的教训,应抓住当时中国社会落后、战争筹划混乱和军队不堪其用三个方面。甲午战败源于中国社会落后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败于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的日本,是甲午战败的根源。政治落后腐朽。延绵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使国人对中国域外的事物茫然无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饱受严重内忧外患的困

2、扰,奢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修修补补地保存“封建制度”,不可能动员全国民众齐心协力地支援军队打仗。加上中国上自朝廷、下至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缺乏认同感,只知道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对日本大举入侵、中国灾难临头的危机麻木不仁。清末中国,皇帝和太后至高无上,军队只能遵照远离战场帝后的旨意行动,圣旨成为筹划战争和战场指挥的依据。尽管清王朝处于没落之中,借战争环境之故强化封建纲常,军民人等也只能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有杀身之祸。由于精神上的没落,掌握近代化武器装备的陆海军官兵仍拖着封建主义辫子,根本不清楚“为谁打仗?打什么仗?如何打仗?”这些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期冀他们主动谋划、积极求战

3、,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即使少数官兵作战英勇也于事无补,为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战争动员乏力。甲午战争时,中国仍是封建专制国家,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增长乏力,且历经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连续入侵,国家积贫积弱,经济下滑、财政困难。然而与日本相比,经济实力和总量还没到不堪应付局面,进一步动用财力提升北洋舰队的作战能力仍绰绰有余。但关系国家存亡的防务力量建设,居然不是清政府的主业,北洋舰队等新式军队建设经费靠各路大员自行筹措。清政府明知日本是主要敌人并准备进攻中国,竟然驳回北洋舰队购置速射炮的请求,不愿拿出百万两白银以资应急,而战败后赔款高达2.3亿两白银之巨!甲午战败,不但丧权辱国、巨额赔款,清政府还

4、很快垮台。短视的做法真是愚昧到家!“明治维新”确立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日本的生产力快速释放。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垄断财团和日本政府相勾结,急于掠夺资源。资本主义经济动物的外侵性,迫不及待推动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并动员全国力量扩军备战。1890年起,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30%作为军费。明治天皇每年从皇室预算拿30万元建设海军,全国官员拿出10%的薪俸建设海军,富豪、贫民甚至娼妓都为发动甲午战争捐款捐物,形成举全国之力侵华的局面。中日两国战争动员的对比,说明执政者的目标和能力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作用。短视必然战败,进而输掉包括政权在内的更大利益。军备徒有虚名。甲午战争前,清政

5、府鉴于两次鸦片战争、日本侵略台湾和中法战争的教训,为防日本进攻,购买武器装备建设陆军和海军。陆海军总兵力达80余万人,仅北洋舰队就有舰艇25艘、4000余人,舰船吨位与火炮性能均不逊于日本海军。定远、镇远两铁甲舰排水量均达7800多吨,建有旅顺、大沽和威海卫三个海军基地,高薪聘请“洋教习”训练海军。但这种军备无目标、无计划,没有针对日本侵略而“真打实备”,失去了价值。不改变落后的军事思想和军队体制编制等,只是买炮和买舰,耗资巨大的军备没有作用。战争爆发一年前,北洋舰队有炮无弹已非秘密。但上下众多知情官员,竟无人采取措施改进。战争爆发后,北洋舰队虽舰巨炮利,但没有炮弹,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加强军

6、备建设是为了赢得战争,这是任何国家发展军力的根本目的。发动甲午战争前数十年,日本军备是真打实备,一直以中国为“假想敌”扩军备战:建设24万人的新式陆军、总吨位6.2万吨32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的新式海军。开战前,日本探明中国军队没有作好战争准备,将军国主义疯狂性和对外扩张冒险性结合起来不惜对中国一战,终于冒险成功。这种心态至今仍主导着日本及其对华政策。甲午战败源于战争筹划混乱清政府决策机制腐朽、指导方略混乱和战场指挥失措,是甲午战败的关键。决策机制腐朽。封建伦理道德主导的清末,朝廷旨意就是决策。“一言堂”导致了严重灾难,高官和将帅们只能建言,由皇帝或太后最终决定。这种封建家长制,决定了应对外敌

7、入侵不可能有民主集智决策,不可能集中正确的意见指导战争。仓促宣战后,清政府不知道怎么打仗。用国内陆地战场镇压太平军的战法对抗日本来自海上的侵略显然无效。清政府决策处于混乱中,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始终争斗不止。皇帝和太后远离战场,根本不了解战场情况及变化,所获信息经多次过滤,已滞后战场很长时间。秉承皇帝旨意办理军事筹划的军机处全部是兼职的封建文官,根本不可能筹划和制定对抗日本大举进攻的作战决策。前方将帅只能绝对服从,很少主动思考、筹划和指挥作战,在日本海陆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完全丧失了主动,始终被动挨打,直至彻底惨败。帝后不但决定如何打仗,还决定战场厮杀将帅的生死。战场将帅势微

8、力薄,被动执行圣旨,惶恐不安地等待处罚甚至阵前正法。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以戴罪之身,承担指挥重任,完全丧失御敌的主动性。战斗艰难进行时,圣旨是“任何舰艇都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当丁汝昌试图保船而突围时,新的圣旨是“要将冒着微乎其微可能性风险突围的人正法”。这种朝令夕改、自相矛盾的决策,令丁汝昌别无选择,只有自杀殉国。消极应对,坐等调停。战争爆发前,主和派凭想象认为日本必不敢挑战国际惯例而公然寻衅。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寄希望于英法俄等列强主持公道、出面调停。这是清政府把儒学糟粕“宁赠友邦、勿予家奴”变为“对百姓欺压、对外敌忍让”。日本肆意进犯中国源于列强的纵容,它只不过充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急先锋。清政

9、府指望列强调停,乞求豺狼主持公道,足显愚蠢至极! 对比之下,日本做了大量精心准备。1868年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和向北、向南攻伐目标”;1887年制定了以五年为期、侵略中国的清国征讨策案,并精心研究战胜中国陆海军的对策。精心策划的侵华决策,使日本未开战已赢得先机。指导方略混乱。清政府对甲午战争的目标茫然无知。战前虽有“御敌于海上”的设想,却对中华兵圣孙子教诲“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无真切认知,致战争指导方略陷于混乱。其可称为战争指导方略者,以“海守陆攻”和“保船制敌”为代表。这两策一出,已埋下了战败的伏笔。“海守陆攻”,陆海失控。甲午战争前,经

10、过两次“海防”大讨论,清政府海防思想有所增强,修建了海防炮台,购买了军舰,但对制海权仍处于蒙昧状态。清政府并未解决如何运用海军于抵抗侵略的问题。“海守陆攻”是消极防御,没有发挥海防建设和陆上作战占据主动的优势,导致陆上战场依次失败,保卫海军基地的要塞炮台相继被日军占领,使海军基地受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夹击,北洋舰队遭致覆灭而最终战败。“海守陆攻”制约了中国陆海军的协同作战。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是自卫作战,据有依托国土、地形熟悉、要塞成型、利于防守等多种优势。日本则是劳师远征、渡海作战、背水攻坚、冒险性强、成功把握小。若改为“海攻陆守”,中国一方的战场态势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北洋舰队将前出实施海上机动作战

11、,阻滞日本海军于中国外洋,挟制其对登陆兵力的掩护;寻歼日本舰船,阻挠日军在中国沿海选择登陆场,可袭扰和粉碎日军的登陆作战。中国陆军则依托炮台要塞,积极抗击日军登陆和在运动中实施防御作战。“保船制敌”,船毁人亡。“保船制敌”,导致北洋舰队将保船升为第一目标,制敌降为第二目标。受其制约,北洋舰队不可能主动出战以寻歼日本海军舰船,只能退缩设防港口,并被当作固定炮台使用;不能根据预先海防建设设置战场,只能坐等日舰来攻;不能主动前出远距离反制日海军,日海陆军得以协同作战而无所顾忌。北洋舰队在舰船大批损毁的同时,无数官兵沉溺海中,“保船制敌”成为泡影!若改为“制敌保船”,则情况会根本改观。以“制敌”为第一

12、要务,北洋舰队必将主动出战,想方设法寻找战机打击日军舰船,则“保船”目标可顺势实现。与中国反差巨大的是日军“海陆并进,协同作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使日本陆海军目标一致地为侵略和掠夺中国通力合作、协同作战。日本不但以中国军队为假想敌进行了长期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有全套作战方略;还对战胜、战平和战败后退守本土等,都精心制定了应变计划。在战争全局上日本是冒险,但每个阶段、每次战斗都精心策划、精心指挥。通过逐次进攻,使战争冒险变得越来越有把握,由不可能成为现实。战场指挥失措。当战场移向中国境内后,清政府更加恐慌和混乱:如何从全局部署军队?如何决定防御与进攻?如何依托国土作战,发扬既有海防设施

13、的优势?如何以逸待劳,抓住日军软肋予以打击?陆海军如何协同作战?北洋舰队如何夺取海战场主动权?其他舰队如何支援北洋舰队作战?陆军如何支援和保卫海军基地、军港?北洋舰队如何为陆军提供远程掩护和支援?战场指挥没有计划和应变举措。在战场指挥上,更是混乱不堪:陆战场上,日军先在辽东半岛庄河的花园口登陆未遇到任何抵抗,长驱直入占领了北洋舰队重要基地旅顺;后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只遇到轻微抵抗,很快攻占威海港南岸炮台。防守北岸炮台和威海卫城的中国军队立即弃守逃遁,使北洋舰队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海战场上,清政府命令北洋舰队或巡弋于旅顺至威海一带海域,或龟缩于威海港内。黄海海战打响不久,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受伤

14、,导致指挥瘫痪,参战各舰只能各自为战。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是“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等,始终游移不定,坐失陆海相依与协同作战的优势和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源于军队不堪其用中国军队不堪其用,是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四失”失勇、失智、失能和失速。检讨中国军队的“四失”,更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能者胜、能者相逢快者胜,是军队战胜敌人、赢得战争不可忽略的重要法则。中国军队失勇。狭路相逢勇者胜!顽强的作风、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任何时候都是军队战胜敌人、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品格。失勇,导致战场局势迅速恶化。面

15、对日军进攻,中国军队不堪一击。1894年10月24日起,负责鸭绿江一线作战的3万多中国陆军疏于防守,在日军攻占虎山后,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导致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1895年1月17日,由于缺乏战胜日军的勇气,中国陆军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均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7日夺营口,9日陷田庄台。10天之内,中国陆军百余营6万多官兵从辽东全线溃退。用“兵败如山倒”形容一点不为过。忠勇双全是中国人历来对军队将士的期盼,没有忠诚就没有勇敢。北洋舰队将领中可言勇者仅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过半数战舰管带,面对保船无果、战胜无望而纷纷自杀。“不成功则成仁”式

16、的忠君,绝非真正的忠勇!120年后,这种精神糟粕仍在毒害人。少数专家依然赞叹北洋舰队将领“杀身成仁”的“爱国行为”,其实是对忠勇的莫大讽刺。更有甚者,日军总攻刘公岛时,北洋舰队幸存的十余艘鱼雷艇竟在管带带领下结伙逃命。中国军队失智。勇者相逢智者胜!缺少战胜敌人的智慧,即使勇敢也不可能打胜仗。中国军队指挥官思想保守、战法呆板、手段有限,在深谋远虑、计划周密的日本军阀面前,立即被“见招拆招”而显得“技穷”。失智,导致中国军队战局判断、作战方针、战场行动等完全错误。陆上作战误判日军主攻方向,臆断日军第一、第二军将合力攻取奉天,打通锦州、葫芦岛一线,进逼山海关,然后与渤海湾登陆部队会攻北京。因而部署10万重兵防守奉天、辽阳、山海关至天津一线,仅用3万余人应对日军主攻的山东半岛,防守黄海要害的荣成仅1400余人。海上作战消极应付。北洋舰队只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龟缩在威海卫港内,将黄渤海制海权拱手送给日本海军。中国军队依托国土作战的优势丧失殆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