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2502310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备课要超越课堂8月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总第 28 期) 49-51 页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栽花赏花” , “写信教子”这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文章内容简短,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是教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奉献的最好范本。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以读代讲 体会父子亲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

2、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如,教“儿子忙着栽花”这一片段,师引导:“儿子来到父亲身边后,他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说说读书收获。接着师再引导:“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儿子爱父亲?”指名学生读书,其他学生找重点词。当学生找出“顾不上” “一直” “忙着”等词语时,再问:“从这些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读这一段。再如“赏花”部分,我让学生想象当高尔基站在院子里时,看着满院的花草,他的心情会怎样?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高尔基现在的愉快心情及满足感?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评价,最后全班齐读。在学生不断的练习中,高尔基

3、愉快的心情及满足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了学生的朗读声中了。2、联系实际 感悟“给予”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 ,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 。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

4、一种给 。 ”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 。 ”“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 。 ”更是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抢道在七嘴八舌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突破了“给永远比拿 ”愉快的理解。3、展开联想 拓展练习读书贵有新得。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悟到的内涵来指导自已的行动,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水平低的情况,我年级组确定了“立足文本,拓展读写”的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能联系所学知识,写下自已的所感所悟,通过多动笔以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要求:“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

5、了高尔基对儿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如果你的父亲也给你写了这么一封信,面对父亲的谆谆教导,你打算怎么给父亲回信?”先让学生联系信的内容说一说,再要求学生把自已的想法以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在学生们的回信内容中虽然没有看到很出色的文采,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给”和“拿”的深刻体会,知道付出比索取快乐。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虽然已经很好地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但有些细节我还是没有注意到。1、课文的内涵挖掘得还不够。如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 ,但在教学中,我用在理性上的分析稍多了一些,相反在情感的渲染上少了一些,还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状态。2、在儿子种花部分,我只是抓

6、住了儿子的行动,而忽略了儿子的内心想法,如果以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儿子要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通过内心想法的挖掘,学生可能就更能体会到儿子对父亲浓厚的爱。设计理念:教师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总第 28 期) 49-51 页2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设计特色:本课时的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

7、以交流的方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明晰课文的语言内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5 自然段。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 ,感悟“美好” 。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 给 ,永远比拿愉快。 ”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 2 个研读主题:谁给了

8、谁什么?怎么“给”?3、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板书“给” )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学生提出应该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儿子前往探望时在岛上栽种了许多花草,给高尔基带来了无比快乐。后来,高尔基写信给儿子,告诉他:“给” ,永远比“拿”愉快。这个故事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教学这一课时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有所觉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对“给”的深刻领会,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达成这个目标

9、的关键所在,所以本课时确定了“谁给了谁什么,怎么给 ”这个研读话题。要使课堂有所生成,光有研究的话题还不行,还要有主动研究的动机和积极的研究情境。所以教学中,以谈“快乐”导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切身感受畅谈“快乐”之后,提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心中升腾起读书研究的强烈愿望,从而创设出一个积极探究的情境。 二、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浅层研究。1、揭题:“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板书课题) ,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2、初读感知,浅层研究:“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读第一

10、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或愉快。相机完成板书: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 ,感悟“美好” 。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学得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具体地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好吗?”(一)研读第 2 自然段,初悟“给”意。1、朗读第 2 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学生交流,从“休养”和“探望”两个词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探望”一词。2、再次朗读:“所以,读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

11、。试着读读好吗?”探究,因学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的探究应具有“语文”的特性,无论教师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总第 28 期) 49-51 页3是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还是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都不可抛却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任务,它探究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语言文字。这里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种语文探究:读文抓词,借助一些字词读文会意,品味悟情。 (二)研读第 3 自然段,领会“给”意。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1、自由读、悟第 3 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 3 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

12、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3、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这里的教学,从读切入,在读中进行,在交流中铺展开去,又在读中收拢

13、、结束。学生在反复、充分、层层递进的读中,感知、品味,感受着语言,进行着与文本的对话;又在交流中,进行着生生间、师生间网络状的对话、沟通,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有的或许是只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小岛,顾不上休息,栽种着各种花草,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或许是儿子在跟高尔基依依话别;有的或许是两个画面都有。从而对“儿子栽种花草” 、对儿子的“给”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深刻地领会“给”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美好” 。1、展现画面,激发读书兴趣:老师一边说着:“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一边展开画面,然后问:“美吗?(稍顿后)课文中描写的也很美,想读读吗

14、?”2、自由读悟:“自己读读第 4 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 ”学生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然后评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在学生读议时,教师相机点拨:“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花儿轻轻摇晃”是怎样的?它们好似在干什么?4、听老师读第一句话,读后交流:“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体会到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鲜花的美好,还流露着高尔基的喜爱之情。5、感情朗读:“现在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领悟“美好”的含义,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第 4 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鲜花的美丽,并产生愉悦之

15、情,还要深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之情,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指鲜花,还指一份愉快,一种快乐。 (四)研读第 5 自然段,体会“愉快” ,感悟“美好” 。过渡:“高尔基真的高兴吗?赶快读读第 5 自然段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 5 自然段。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高兴吗?能用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3、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 、 “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

16、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 ”4、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教师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总第 28 期) 49-51 页4这一段的学习仍然是在读进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高兴”之情,进一步感悟“美好”的含义。 三、布置作业。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描写课文第 4 自然段中鲜花盛开的情景。附板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探望给栽种总评:凸显人文性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惟课本,不惟教案,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完整意义的人!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他们主体性发挥,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这种生成性的教学需要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板块,安排教学步骤,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语言。更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