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86955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中国古代史整理】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一、古代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工具、推广先进技术 4、国内各民族、地区以及中外的交流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6、前朝的经济基础1、古代社会农业发展: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农业的起源。西周:后世的农作物大部分都有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犁耕技术;耕地买卖;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西汉: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减租薄赋东汉:光武帝下九道释放部分奴隶的命令,三十税一,减轻

2、农民的负担(略)北宋: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清前期:鼓励垦荒,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明朝引入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广泛种植2、古代商业和商品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闭塞特征。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封建经济中从属、补充作用。开放特征。(2)发展阶段:秦汉: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商业贸易逐步繁荣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对外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隋唐: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唐:城市繁荣:长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东市西市商业区(打破空间限制) ; 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达到全盛,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

3、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宋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交子(略) ;南宋: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设市舶司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番坊”与“番市”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海外贸易大发展,泉州是世界大港口明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明:商品活跃、一批专业城市、白银普遍流通前期: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欧亚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为朝贡贸易;后期: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清:A、商业日臻繁荣,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更有新发展;B、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C、北

4、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清初:海禁政策;康熙中期:重开海上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四口通商康熙晚期:对外贸易线路收缩;乾隆:实行闭关政策,广州一地通商且有种种限制,使商品经济失去有限的海外市场(3) 对商品经济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4)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A、前期陆路为主,后期海路为主原因:西夏政权的阻隔;陆路的缺点;外贸商品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业(指南针)与造船业的发展B、官方贸易不已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C、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5、同步进行D、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 )3.手工业:唐朝:丝绸、纸张、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南宋: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2、 古代政治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两个内容: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发展历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演变趋势:不

6、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4)两大矛盾: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 1、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形成:夏朝建立,启即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7、特征: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君主传承的正统方式,后演变成皇位世袭制。(2)分封制(中国古代的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发展过程:夏商时逐渐形成;西周时发展完备;春秋战国时逐渐解体。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萌芽:春秋战国理论:韩非子提出君主集权、 “法治”的思想;实践: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2)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裁抑丞相职权的内外朝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与控制的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县制: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废分封,

8、设郡县。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比较:分封制: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完善:隋唐隋:创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继承发展了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会议;完善科举制(5)强化:宋元北宋:文官体制, “重文轻武”的国策元朝: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枢密院(全国军事) 、御史台(监察)构成;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地方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6)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中书省;废相设六部;朱元璋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

9、。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废行省,设三司;厂卫机构,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八股取士 清朝: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并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协助、廷寄、交片) ;乾隆时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强化军机处的职能,皇权空前强化,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1911 年,军机处撤消。 大兴文字狱 B、古代选官制度:先秦:世卿世禄;秦代:军功授爵,国君任命;汉代: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隋唐形成和完善(2)北宋改革(3)明清僵化:科举制下的八股取士,遏制思想,埋没了人才

10、,消极作用明显,1905 年清末新政废除。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三、古代文化(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文化发展趋势:科技:领先 落后思想:百家争鸣 文化专制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礼乐文化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到唐朝时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长安交融会合;与新罗、日本互派使节,形成儒家文化圈。 宋元: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科技顶峰) 、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 西学东

11、渐、典籍整理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4、 民族关系 各朝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秦:在河套、岭南,设郡县;两汉:设河西四郡;蜀汉:开发南中八郡(略)唐: 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宋:(与辽、西夏、金、元的和与战) ;(榷场)元:设行省;宣政院管西藏;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台湾地区清:康雍乾三朝多次平定准部叛乱;乾隆平定天山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雍正帝时派驻藏大臣,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康熙中期设台湾府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战与和,以和为主战争形态:1、掠夺与反掠夺 2、压迫与反压迫战 3、统一战争 4、平定民族叛乱战争和平形态:1、设

12、机构管理; 2、和亲; 3、册封; 4、会盟与议和; 5、互市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政策、方式:1、开明的民族政策 2、军事反击3、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4、妥协投降换取苟且偷安 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总趋势: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春秋战国:多民族融合的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处理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基本原则1、对于少数民族开发边疆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2、民族交往以和平友好的交往(和亲、会盟、边贸等)和民族融合为主,战争居次要地位3、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

13、、反侵略性,但具有正义与非正义性,进步与退步性。4、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中国近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_五、对外交往史实两汉: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开通:汉武帝时代的张骞 (第二册 P59 地图)唐朝:丝绸之路全盛 ;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延续至 19 世纪。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唐文化辐射特点:多样统一、交相互动。唐文化的特色:吸收、融汇外域文化,辐射、传播儒家文化两宋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元朝:海陆交往盛极一时明朝:明初起海禁(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扩张相反) ,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海上贸易。朝贡贸易。明后期开禁;(民间贸易)总体状况:1、朝贡贸易及郑和下西洋;2 、倭患;3、殖民者东来:葡占澳门;4、传教士来华:利玛窦清朝:经济:1、 清初“迁海令 ”,海禁政策;2、康熙中期开禁的四口通商;3、康熙晚期收缩外贸路线;4、乾隆闭关,广州一地通商,十三行。军事: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由唐宋时的开放逐渐发展到明清的闭关自守。而西欧社会则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扩张。中国在 16 世纪明朝时被纳入世界贸易网。古代中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