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900946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资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 序言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01 03 04 02 序言主要思想 序言与导言的区别 序言主要贡献 序言背景 目录 一、序言背景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中断了他在德国创办的新莱茵 报的生活,于1850年流亡到了伦敦。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在转 入低潮之时,也正是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马 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历史赐予资产阶级的“一个纯粹的喘息时 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总结革命经验、创立和丰富革命理论,以 迎接新的社会革命的准备时机。因此在随后的十年里,马克思在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研究了大量的资产 阶级经济学和其他领域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深

2、入地考察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批 判。 写作背景 研究的成果就是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它是计划 写作的六册巨著中的第一分册。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 序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发展已到了成熟阶段的重要标 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 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写成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于1859年6月4日经删节后发表在伦 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这部著作第一 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这些重要观点以高度 概括的语言集中表述在该书的序言中。 二、

3、序言主要思想 1 1、序言文本分析序言文本分析 序言由七个自然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马克思简要地介绍了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序、方 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动因和结论,叙 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神和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分析: 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作者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宏伟计划; 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介绍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讲述作者研究经济问

4、题的原因,一个是理论动因,即 马克思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苦恼;另一个是现实动因, 即马克思遇到了对法兰西共产主义思潮进行评判的尴尬; 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作者强调自己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并集中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介绍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政治经济学 的中断; 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介绍作者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由于 生活的艰辛和时间的紧迫,使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工作时时间断。 第七自然段第七自然段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多年诚实研究的成果,认 为科学研究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革 命精神。 2 2、序言唯物史观经

5、典表述解读序言唯物史观经典表述解读 (1)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4)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5)“两种变革”与判断时代的标准; (6)“两个绝不会”与人类的历史任务; (7)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命运。 (1)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原文:原文: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6、经济结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解读: 这是第一个层次,主要讲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静态结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四个单项范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这种静态关系。 动态结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内部 的有机联系和发展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

7、,马克思 在这里明确使用的“生 产关系”这个范畴来代 替之前的“交往关系”、“ 交往形式”、“交换和消 费形式”等用语,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的 唯物史观比以前更加成 熟。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 原文:原文: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生活的过程。” 解读: 这是第二个层次,主要讲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问题。马克思 的这个论断表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 因此,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后,马克思开始分析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地位问题,是

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 大问题。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们头脑中的意 识或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从而否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原文:原文: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相反, ,而是人而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解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主要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两种历史观的分水岭。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9、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因此,肯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决定地位,一定程度上就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 识的决定作用。 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 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与此完全相反,唯物主 义历史观则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原文:原文: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便同它们一直

10、在其中 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 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解读: 这段论述是第四个层次,主要是讲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革命。 它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社会革命的思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就是社会 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这一层次是对上一层次的进一步展开。

11、很显然,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矛盾的尖锐化,换句话说,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导致了社会革命。 (五)“两种变革”与判断时代的标准 原文:原文: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 考察这些变革时考察这些变革时,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经济条件方一种是生产经济条件方 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一种是人们借 以意识到这

12、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 术的或哲学的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简言之, ,意识形态的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 ,同样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我们判断这样一 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 ;相反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 矛盾中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解读: 这两段论述是

13、第五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两种变革”与判断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导致的社会革命,必 然会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种变革”,而判断变革时代的 标准当然不是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存在。 因此,这一层次与上一层次是一种因果关系。很明显,这“两种变革 ”是指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指 上述论断中“生产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 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是指上述论断中“人们 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 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但是,这两种变革的地位是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

14、上层建筑,决定了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接着,马克思提出,判断变革 时代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意识。马克思以“判断个 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作为类比,提出“判断这样一个变 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并认为这个意识必须由“社会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这样的社会存在来解释。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有了 类似的表述,他在表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 史观的不同的时候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 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 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

15、思“ 两种变革”和划分时代标准的思想,对我们如何认识 当前所发生的时代变革以及如何判断这个时代,具有 重大的启示意义。 (六)“两个决不会”与人类历史的任务 原文:原文: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是决不会出现的。” ”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

16、可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以发现, ,任务本身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才会产生。” 解读: 这两个论述是第六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两个决不会”和人类的历史 任务。 因此,这层次与上一层次是转折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两个决不会” 和“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的论断,反映了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合 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归根到底,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