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9008501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_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青年研究!1 1 / 2 0 0 6 调 查 研 究 版调 查 研 究 版 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既关系着个人成 长成才的方向,又是社会信仰的风向标。为了深入了 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安徽合肥学院与安徽 合肥蜀山区委于2 0 0 5年6 1 0月联合开展了“当代大 学生信仰状况”调查。调查对象分布在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等三所高校;调查对 象的专业覆盖面较广,包括文史哲、外语、经济、教 育、理工、管理、艺术等多个专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 0 0份,回收有效问卷 9 6 0份。其中,男生4 3 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 5 . 3 %; 女生5 2 5人,占被调

2、查人数的5 4 . 7 %;本科8 7 0人, 占9 0 . 6 %,硕士9 0人,占9 . 4 %;党员9 5人,团员 8 4 5人,群众2 0人,分别占9 .8 %、8 8 %、2 %。专业构 成情况为:文史哲、外语类4 0 5人,占4 2 .1 %;法政经 济教育类2 6 5人,占2 7 .6 %;理工类2 9 0人,占3 0 .2 %。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1 .从信仰现状来看,大学生中信仰者比例 不高,但发展的趋势不可轻视 在所有被调查的9 6 0名大学生中,赞成并信仰某 种的仅有6 5人,占总数的6 . 8 %,而不信教学生 有8 9 5人 (表1中B、C、D三 项), 占 总

3、 数 的 9 3 . 2 %。在对是否过组织或活动的调查 中,回答“有规律地活动”的学生为6 0人, 而表示“从未,以后也不会”的学生人数为 5 7 5人,占到总人数的5 9 . 9 %。同样,对于了解到的 身边信教师生人数多少的这个问题,认为“很多”的 只有1 5人,不到2 %,认为“较少”或“基本没有” 的共有6 3 0人,占6 5 . 6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 的大学生是不信仰的,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科学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虽然目前信教大学生比例不高,但在高校大 学生中也存在着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不可低估。从表 1中我们可知,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对信仰的 认识也出现了明显的倾向,赞成

4、信仰的人 (B 项) 已占有相当的数量和比重。在调查中,表示对宗 教感兴趣的学生有4 1 5人,占4 3 . 2 %,“偶尔” 和“想”组织或活动的学生分别为1 5 0 人和1 7 5人,占到1 5 . 6 %、1 8 . 2 %。有4 0 . 6 %的学生 对高校师生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态度,认为是个人的 事情。这些都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信仰并不反感, 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2 .从影响途径来看,影响大学生的途径呈 现多样化趋势,互联网的作用显著增强 调查显示,除传统的教义典籍、文艺作品、人际 传播等途径外,伴随着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 化浪潮,还借助于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大学生 产生

5、影响。与以往相比,影响大学生的途径呈现 出多样化趋势。 在调查中,认为自己通过“选修相关课程、阅读 相关书籍”了解相关知识的学生有2 0 5人 ( 见表2) 。由此可知,阅读相关书籍仍是大学生 了解知识的主要途径,但通过网络、广播等途径 了解知识的比重非常大,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人际 传播 (C项) 和纸质传播 (D项) 形式。 邵一江王迅 序号对信仰的基本态度人数所占比例 A赞成并信仰某种6 56 . 8 % B赞成但不信仰任何4 2 54 4 . 3 % C不赞成也不反对4 6 04 7 . 9 % D反对1 01 % 当代大学生信仰调查 表1:合肥地区大学生信仰的基本态度分析 以安徽合肥高校

6、大学生为例 4 4 民 间 调 查 M in J ia n D ia o C h a 中国青年研究!1 1 / 2 0 0 6 民 间 调 查 M in J ia n D ia o C h a 互联网由于其广泛的传播面、强大的互动性、灵 活多变的传播形式等特点,正在成为学习、娱乐、生 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扩 大自身影响。在被调查学生中,有4 0人浏览过 网站。其中,定期上网站并积极发帖子的有5 人;经常浏览网站,但只是看看的有5人;浏览 过网站后,“感觉较好”的有5人,“感觉很 好,对自己很有触动”的有1 5人。还有5人表示通 过网络观看过 神州 等宣传光盘。 3 .从信仰

7、选择上看,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越来越大 对调查中的6 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 信仰基督新教的为2 0人,其余4 5名学生信仰佛、道 教,这与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和佛、道教 的长期历史相吻合。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 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 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 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 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 教。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 生的“口味” ,比其他更具吸引力。 二、部分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 1 .

8、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失范使部分大学生从 中寻求社会规则与精神寄托 当前,我国依然处在社会的强烈转型期,激烈的 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带来 一系列问题。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必然出现一些群体 的解体,与大多数群体的急剧转变,使其原有的社会 价值观及社会规范产生变更,造成“失范”或“非规 范”现象广泛存在。而中比较固定的规则及其所 宣扬的理念,成为一部分人获得内心和谐与精神抚慰 的最简便的方法,成为少数人处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参 照。归结为一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发了部分大 学生的皈依。 2 .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使部分大学生在 耳濡目染中信仰了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那些把握不住个人前

9、途与命 运的人转而信仰;经济的发展和信仰的缺失,使 在我国有较广的社会心理背景的烧香拜佛、求神祷告 等迷信活动重新泛起;商业和旅游业介入文 化活动使活动广泛传播开来;出版市场的繁荣, 使大量的、迷信类图书和互联网上的、迷信 信息泛滥;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使大学生更能轻易 地接触和感受国外文化;国际敌对势力加大对我 国青年进行渗透的力度各种因素的错综叠 加,使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在日趋浓厚的氛 围中信仰。 3 .部分大学生对“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在 入党与信仰的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中 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 进行活动” 。调查中,

10、有1 0名学生认为,信仰宗 教纯属个人的私事,可以在学校开展活动,校方 不应干涉。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认为“信仰自由” 意味着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少数大学生不懂得共产 党员、共青团员,只能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而不能信仰 和活动,不清楚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 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和信仰两 种不同信仰的最终选择。 4 .家人与朋友中信众的直接影响使少数大学生 投身 从大学生信教途径来看,其中有4 0人因受熟 人、家庭成员影响而信教的,这个比例占到信教大 序号了解知识的途径人次所占比例 A选修相关课程、 阅读相关书籍2 0 54 1 % B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1 1 52 3 % C通

11、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1 0 02 0 % D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 传单8 01 6 % 表2:大学生了解知识途径分析 4 5 中国青年研究!1 1 / 2 0 0 6 调 查 研 究 版调 查 研 究 版 学生总人数的6 1 . 5 %。这说明尽管大部分学生主要是 通过书籍来接触方面的一些概念,但他们在宗 教信仰方面的态度却更多地是受社会上的人和事物 的影响。这一点又正好说明了问题首先还是一 个社会性的问题,即使是在校大学生的态度也 是主要受社会的影响而定,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也因 此成为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学校单方面 就能简单完成的。 三、正确应对大学生信仰的问题 1 .切实加强

12、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 利武器。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能够正 确地认识的本质,懂得本质上是对支配人们 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同时,在对大学生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2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 精神 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消除影响的 最有效方法。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 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 魂。有了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发挥 很

13、大的效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暂时缺乏某些具体科 学知识的情况,对某些离奇现象或奇谈怪论采取一 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而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 所迷惑。 3 .进一步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校 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 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对 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体现高 校精神文明建设,适应师生特点的文化现象,其内容 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大部分内容, 因而能够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 中,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它对 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 积极意义。 4

14、 .切实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帮助大学 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仍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在学习压 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时代 背景下,大学生在成长、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与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负担不断加重。大学 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予 以有效解决,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结构、社会 问题所带来的困惑,越来越体会到个人能力的无助与 在社会结构面前的渺小。如果政府、学校、老师和社 会不能为他们提供解决困难与问题的途径与渠道,他 们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厌学厌世情绪。当一 些主动接近他们时,就很容易俘获这些需要帮助 的弱势大学

15、生。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培 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参与意识, 摆脱逃避现实,寄托虚幻、超现实的神明的观 念。也只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帮扶制度,有效地解决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才能有效地 阻击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对此,必须深入研究 并掌握大学生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从重建理 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 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等方面人手,为 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要通 过富有成效地扶助经济贫困生、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咨 询,消除大学生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困惑、障碍。 邵一江:合肥学院副教授 王迅:合肥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杨守建 参考文献: 1 陆小娅.青少年挫折承受力从何而来 N.中国青年报,2 0 0 3年8月1 2日. 2澳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 M.王成, 宋炳辉, 金瑛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 0 0 1 . ( 上接1 2页) 培养正向抗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对 广大青少年给予及时正确深入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 好地健康发展。 范燕宁: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 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方奕 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