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0612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 监测(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预防策略 与疾病监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疾病监测可为制定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策略和措施是否有效也需要通过疾病监测的数据 来证实和评价。,一、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疾病的自然史 定义 分期 潜伏期 临床前期 临床期(发病期) 预防工作相应分为三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含义 即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 病因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最 积极、最根本的措施。,主要措施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健康促进 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 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 危险的平均水平。不直接针对特定病因。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

2、避免或戒除危害健康的行为 环境保护和监测 基本国策 健康保护 针对明确病因,采取特殊的保护性措施。 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 健康促进 着眼于促进健康有利的环境,直接作用于整 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可称为全人群策略; 健康保护 针对特定的病因或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高危人 群,又称为高危策略; 两者的结合即双向策略,将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含义 潜伏期; 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三早”或“五早” 主要措施 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科门诊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含义 临床预防;疾病的临床期(发病

3、期); 减少疾病危害、促进康复、减少伤残和并发症, 防止复发和转移 措施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减轻伤痛、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治疗:促进功能、心理、社会康复. *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 病因明确的或有特殊保护措施的 一级预防为主 病因不明的 应以二级或三级预防为主。,举例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 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为已知的三大危险因素。 第一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不吸烟、改变不良饮食习 惯,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还可采取健 康促进的措施如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 注意心理卫生等。 第二级预防 “三早” 对患有胸痛者要积极检查,及早诊断、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发展。 第三级预防 积极治疗患者,防止

4、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发生,做好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工作。,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根据采取措施的时间防制措施分为两类: 1、传染病的预防 2、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一)传染病的预防 指疫情未出现前,针对病原体可能存在的实体或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的措施。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防病知识,消灭鼠害和蚊、虫等。 (2)改善卫生条件:涉及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等综合措施。 (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检疫(quarantine)的种类: (1)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

5、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口岸的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检疫。 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我国的检疫传染病(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若发现入境者为检疫传染病的感染者,应立即将其隔离治疗,直至消除传播危险。对检疫传染病的疑似者应采取留验或医学观察。,入境者必须填写健康申请卡,如发现患有麻风病、艾滋病(包括HIV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和精神病患者等应禁止其入境。 (2)国内疫区检疫 当国内发生检疫传染病时,由卫生部批准进行疫区检疫。,2、预防接种(vaccination) 概念:用具有抗原

6、性的预防制剂或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给人接种,使之产生自动或被动的特异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 (3)被动自动免疫, 计划免疫(planning immunity) : 概念: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人工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及最后消灭疾病的目的。 种类: (1)儿童基础免疫(五苗防七病) (2)对特定人群按需要实施接种 EPI(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1974年WHO提出了“扩大免疫计划”,要求不断扩大(1

7、)免疫接种覆盖面、(2)接种疫苗的种类。,冷链(cold chain):指疫苗从生产到使用 单位的运输、储存直到使用的每个环节,都 要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04C)进行,以 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保证免疫效果。,儿童基础免疫 中心内容“五苗防七病” 卡介苗结核 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脊髓灰质炎 百白破混合制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疹疫苗麻疹 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 免疫程序 详见下表,具体要求: 基础免疫在一岁内完成(无冷链的农村可在18月龄内); 每针次接种时间不能提前,但可延后; 每一针次的间隔时间应至少大于1个月。,(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指传染病或疫情出现后,为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强度与范

8、围,使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1.针对病人的措施 2.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3.对接触者的措施 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5.对疫源地受污染的环境采取的措施 6.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 病人 “五早”; 实行分级管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一、 早发现、早诊断 第二、 关于早报告:,报告种类 共37种 (2004.8.28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2004.12.1起施行) 甲类 2种 鼠疫 霍乱 乙类 25种 SARS,禽流感 丙类 10种 麻风病 流行性感冒 (血吸虫病由丙类上升为乙类)

9、, 报告人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机构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这一规定,可以说发现传染病后报告疫情人人有责。当然,对于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以及个体医生是作为法定责任疫情报告人,他们按规定报告疫情是负有法律责任的,其他则为义务报告人。 义务报告人也有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报告的义务。,报告时限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甲类和乙类(艾滋病和肺炭疽)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 乙类 城镇12小时 农村24小时 丙类 24小时网络直报,第三、 关于早隔离: 甲类及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须强制隔离治

10、疗; 乙类病人根据病情,可住院隔离或在家中隔离治疗,对其 中病人作为传染源作用不大的如钩体则可不必隔离; 丙类中的瘤型麻风病人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 才可恢复工作、学习,其它丙类病人在临床治愈后即可工 作、学习; 对疑似病人,应尽早明确诊断。,(2)对病原携带者 作好登记管理、积极治疗和定期随访; 加强卫生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对特殊职业人群的病原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其工作,直至连续3次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才可恢复原工作; 对检疫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要进行严格隔离和治疗。,(3)接触者 检疫对象 与传染源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 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留验(隔离观

11、察) 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 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香港防SARS流程表,病人被隔离,医生被隔离,医学观察,(4)动物传染源 彻底消灭 捕杀、焚烧或深埋 隔离治疗 预防接种和检疫,2、对传染途径的措施消毒和杀虫 消毒 的含义 指应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的分类 预防性消毒 针对可能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场所或物品进 行消毒。如饮水消毒。 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 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随时消毒 传

12、染源存在时,对污染场所及时消毒。 终末消毒 传染源不再存在,最后一次彻底消毒。 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才需要进行。,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3、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 如接种胎球、丙球预防麻疹、甲肝等。 药物预防 如磺胺预防流脑。作用时间短、易产生耐药性 个人防护,4、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除立即组织力量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外,必要时,报经上级政府部门决定,可采取下列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会、集市、影剧院演出或其它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封闭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用饮用水源等。 如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

13、方政府可宣布划定疫区;经省、市、自治区政府决定,可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经国务院决定,可中断干线交通或封闭国界。,疫区封锁,北京人民医院被隔离,疾病的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 一. 定义 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三个特征),二 疾病监测的种类 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将 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 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我国卫生部已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非传染病监测 出生缺陷 职业病 流产 吸

14、烟与健康 营养监测 婴儿死亡率监测 社区和学校健康教育监测 围产期监测 食品卫生、环境、水质和医学气象监测,三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 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 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主动监测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常规报告 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哨点监测 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监测病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 实际病

15、例,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 间接指标 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以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静态人群 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 动态人群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如果有人口频繁迁出、迁入 疾病频率指标计算 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 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四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1.信息资料的收集 发病报告、死亡登记资料 疾病流行及个案调查资料 病原和血清学监测资料 疾病在人、时、地的动态变化资料 社会学资料 人口学资料 气象学和生物学

16、资料,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确定疾病自然史 发现疾病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确定疾病流行的薄弱环节 揭示不同地区人口构成、出生和死亡频率、婴幼儿及孕产妇的健康指标,描述不同疾病的发病水平和人群图像以及城乡居民的死亡谱 反映重点人群计划免疫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并对主要预防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3.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交流情报开发信息 评价对策,考核防制效果 对策是否正确 经济效益评价,4、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费用效益差度 用货币现值表示的对策或措施的效益减去费用(成本)消耗后节余的全部资金。 费用效益比值 为对策、措施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所消耗费用即成本的倍数,五 疾病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综合疾病监测网 最基本、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以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