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2133467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审美文化简史戏曲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员:李平 李清 林怡 李雪英 李晓玲 李雪溶 501出品 必属精品 戏曲与小说同时辉映于明代艺坛。入明 后,北方的杂剧已度过了自己的鼎盛期 ,处于全面衰落的态势,传奇剧则方兴 未艾,逐渐取代了杂剧的地位,扩展成 为一个全国性的大杂剧。 传奇剧:中国古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宋、元南戏发展而 来,成熟于明代。相对于南戏,具有剧本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 制格律化的特点;相对于杂剧,具有结构庞大、线索多元、风 格典雅的特点。 四大声腔 即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戈阳腔和 江苏的昆山腔。 昆山腔即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曲早在元朝末期( 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四大声腔 ,同属南戏系

2、统。嘉靖、乾隆年间出了一个叫魏良辅的 人,适应形势的需要,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变革,在充 分发扬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曲调和演唱方 式进行了改动,“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将昆山腔的音 乐及其演唱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四大声腔中,本 来昆山腔就是较为接近文人趣味的,变革后的昆山腔清 柔婉折,圆活流动,沈邈凄唳,声情并茂,创造出一种 非常符合文人欣赏情趣的独特的艺术境界。于是,明代 后期昆山腔一枝独秀,超出了其他声腔,风靡全国。 万历以后,整个社会的文化空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反对 正统礼教、反对权威文化的呼声汇成大潮,新旧势力的对 比出现了重大转换,文坛上因此涌出了一股更加强大的浪 漫主义

3、潮流,戏剧界以情为美的主题也由前期的政治感情 转向了对个人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 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他一针见血地将情与理这两样东西对 立起来,说:“情在而理亡。”(沈氏戈说序)明代的 戏曲之情则不同,它在具备形而下素质的同时,还拥有一 种形而上的意义,与当时的思想界新的人文精神遥相呼应 。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抚州府 人。我国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生于明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五五零年 旧历八月十四日。玉茗是指极品白色的 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的堂 前就有一株山茶亭亭玉立,所以就叫“ 玉茗堂”。层任太常寺博士、遂昌知县 等。后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 。有

4、玉茗堂集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共有四部,又 称“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剧 ,即紫钗记、牡丹亭、 南柯记和邯郸记,因每 一部剧中均有做梦的情节,故合 称为“四梦”各自贯穿的思想精髓 分别是:情、侠、仙、佛) “四梦 ”中的牡丹亭成就最高,堪称 绝世之作。汤显祖自己亦认为“一 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见王思任批点玉堂牡丹亭叙 )。 汤显祖自己亦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 牡丹” 牡丹亭又称还魂记,讲述的是一个 离奇的爱情故事。杜太守的女儿杜丽娘生长深闺 ,严受拘管,一日,不满塾师的陈腐说教,自到 后花园散步,闲行中受到春光的强烈感召,回房 便做了一梦。梦中与一位丰姿俊逸的书生在花园 中相恋。醒来

5、后丽娘以梦为真,竟回园中寻梦。 依梦中所记,她找到了一株大梅树,“偶然间,心 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 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从此,丽娘全身心 地执着于梦境的追求,而以虚伪的现实为假。她 痴心不止,自画了肖像,而后竟消瘦憔悴致死。 死前要求将自己葬于梅树之下。三年后,一位叫 柳梦梅的书生路过这里,偶然借助园中。见到丽 娘留下的自画像及题诗,深受感动,不觉放声呼 唤。杜丽娘的幽魂听到呼声,出来与柳生相会, 两人冲破阴阳阻隔,私成欢爱。丽娘不满足于两 界相隔,她要回到人间,竟让柳梦梅开坟起棺。 沉睡了三年的杜丽娘幽姿如故,居然苏醒过来了 !于是柳、杜二人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

6、终于结 成伉俪。 小知识:牡丹亭共有戏五十 五出,惊梦是第十出。在舞 台上演出将其(指惊梦)分成 游园和惊梦两折。 游园折中有曲牌绕池游 、步步娇、醉扶归、 皂罗袍、好姐姐、隔尾 。 惊梦折中有曲牌山坡羊 、山桃红、鲍老催、 山桃红、绵搭絮。 一次演出完大约需要四十分钟, 舞台演出通称游园惊梦。 游园中脍炙人口的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 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本来春天这园子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可到现在只剩下这颓落的断井和残破的墙 壁。良辰美景要靠天意的安排,又有几家真 的能够赏心乐事呢?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 套曲山桃红是张生的唱词 ,“则为你

7、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 自怜。”表面看如花美眷是很 幸福的一件事 似水流年也只不 过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莫可奈 何罢了。 可是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结合到一起则隐含着 淡然却刻骨的惆怅, 轻却化不 了的寂寞 ,虽有如花美眷终会 老去, 时光匆匆过去自己苦苦 挣扎奋斗得到了什么?对自己 的疑问 对岁月的无奈 对世事的 感叹尽在此中。 时代背景 明朝的思想和道德体系保守而拘谨,长于纪律而短于创造,恪守规范, 尊崇法理。而汤显祖却说“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 ,某讲情。”“吾不能与无情之人作有情语也。”他一生为情所使,通观他 的思想脉络确实与“情”字相始终,这当然

8、与社会理法格格不入。牡丹 亭就是以“情”演绎全局的作品,而杜丽娘则是他达成理想的托体。汤 显祖的“情”,涵盖广泛,并不只是指情感或男女之情。它是一种执著、 一片深意,一种浪漫的理想。一方面,他相信理想能够达成,另一方面 ,在现实环境中,他明了此爱情故事无法突破理法的隘口,所以以托之 以梦的方式使之实现。因此,杜丽娘在全剧终了说了一句:“则普天下做 鬼的有谁情似咱!”人间无法实现的理想,只好求诸鬼趣中方的圆满。 他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 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 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 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 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此剧的情节的确十分离奇,它违背了一般的常理,而作

9、者 正是借助这种离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汤显 祖在题词中说到:“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 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 论也。”也就是说,人间的至情是所谓常理框制不住的,它 是一种更高且更美的真实,一种可以与一切常理对抗并战 而胜之的力量。所以汤显祖傲然宣称:“嗟夫!人世之事, 非人世所可尽。自非人通,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 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别说封建 的伦理纲常,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又岂能挡住人们对真情的 追求呢?此剧不啻为一篇独特的爱情宣言。 受到汤显祖的感召,剧坛上掀起了一股叙写浪漫爱 情的热潮,新作、佳作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其

10、中最杰 出者,有沈璟的红蕖记、坠钗记,吴炳的西 园记、绿牡丹、画中人、情邮记,孟称 舜的娇红记、贞文记,周朝俊的红梅记, 高濂的玉簪记,徐复祚的红梨记,袁于令的 西楼记,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作品都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当做人世间最美好 的情感加以歌颂和推崇,并且不约而同地把情爱置于生 命之上。在那个封建礼教依然盘踞的时代,在那个商业 气息日渐浓厚的时期,剧坛这一股浪漫的潮流如同一阵 清新的春风,一片灿烂的阳光,给人间带来了温暖和希 望,带来了朦胧但却真实的新文化气息,这简直是一次 情感的启蒙,他的意义也许远比理论的大声疾呼要有效 的多。审美文化就是这样成为了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明代的戏曲既非纯粹的通俗艺术,也非完全的高雅 艺术,而是一种雅俗交错、彼此兼容的混合型艺术, 两种审美文化都在对其发生影响。事实上它已成为市 民文化和文人士大夫文化互相沟通和渗透的桥梁与渠 道。尽管旧的体制没有更新,封建政权的性质也没有 改变,但依仗着商品经济强有力的依托,审美文化大 胆地向那个已经腐朽沉着、走向末路的旧社会发起了 一次又一次冲击。她化为一道春风融化着冰封的权威 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