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19411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3 “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

2、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4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 “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6 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

3、为环境保护。7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8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9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10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

4、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11 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12 自然保护区: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我们把这个特定的区域,叫自然保护区。有的称之为天然博物馆或称作自然资源仓库。13 污染源:顾名思义是污染的来源;或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一般是把产生物理的(声、光、热闹、辐射)、化学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的(霉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及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14 大气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

5、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5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16 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17 环境背景值: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18 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19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

6、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0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21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小)限制性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22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23 环境的分类:1聚落环境(以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2地理环境(是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总体)3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出生物圈以外的

7、部分)4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24 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显隐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型25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26 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学2基础环境学3应用环境学27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8 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

8、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更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29 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0 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控制人口2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3借助科技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31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群体。32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个体种群(同一种类)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33 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3

9、4 总产量:食物链中个营养层次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有机物质的量。35 净产量: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成为净产量。3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的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流失掉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37 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耗和还原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38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2

10、)环境因素引起平衡的破坏3)信息系统的破坏39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定律40 生态工业: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41 城市生态系统: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聚居的局域。4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

11、为主体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43 城市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的性质:1遵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单向性)2除部分热损耗是辐射传输外,其余的能量都是有物质携带的,能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44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45 指数增长: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固定百分率增长。46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所需的时间。47 Td(倍增期)=0.7/r(增长率)48 我国人口特点:1人口基数大2农村人口比重大3人口老龄化4男女性别比偏高5人口素质有待提高6人口分布不均

12、49 人口容量: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数。50 经济适宜人口:将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的标准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适宜人口。5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52 人类食物的来源:1海洋食物2陆地食物53 粮食安全:主要粮食的产量、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54 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1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旱灾害2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3充分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变为食物的作用4遵循物流平衡规律,保护土地肥力5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55 能源:可以为人类利用获取有用能源的各种来源。56 能源

13、的分类:1形成条件1)一次能源常规能源a可再生资源b不可再生资源新能源a可再生资源b不可再生资源2能否反复利用1)可再生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3开发便用程度1) 常规能源2)新能源57 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身子地震)2地球化学方面(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色味等物理化学方面发生改变)3生物方面(与水库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4社会经济方面58 太阳能的利用:1光热转化2光电转化3光化学转化59 太阳能的间接利用与环境的影响:1生物质能(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吸收太阳能并不断进行转化,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2沼气(利用废弃物经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两

14、个阶段而得到的混合气体)3风能(直接来之于太阳能。风能属于洁净的,取之不尽的能源)4海洋能(来自海洋的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潮流能以及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他们均属于间接的太阳能)60 水的特性:1沸点高2蒸发热大3反膨胀性4良好的溶剂5热容高61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型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性4利用多样性62 水资源的自净作用:水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逐步自然降低。63 水体污染源:1点源(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2面源(受外界气象、水文条件控制的不连续性、分散排放的污染物质)64 污水水质指标:1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浊度、电

15、导率、固体含量)2无机化学指标(pH值、硬度)3有机化学指标(BOD、COD、DO、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4细菌污染指标5毒理污染指标6放热性物质污染指标65 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66 化学需氧量(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氧的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氧化剂一般指重铬酸钾,高锰酸盐指数氧化剂为高锰酸钾67 水处理方法:1物理法(沉淀、筛滤过滤、气浮、均衡调节法、膜分离)2化学法(消毒、电解、中和、化学沉淀、氧化还原)3生物法【耗氧法(活性淤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悬浮生长法、生物膜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土地处理法、稳定塘法),物理化学法(离子交换、吸附、凝聚、絮凝)】68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2)减少农业用水,实行科学灌溉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2调节水资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1)建造水库2)跨流域调水3)地下蓄水4)海水淡化5)托移冰山6)恢复河、湖水质69 环境要素:又称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