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来源:学科网]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①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②陷也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鬻:卖 ②陷:刺破 ③或:有的人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 ________ 陷: ________(2)“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 ;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的意思是第________;“出师不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坐收渔翁之利”的“利” 的意思是第________2.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下面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文中“诣”的意思是___;“乃”的意思是___示”的意思是___;“夫子”指的是___6.文中“___”表现了杨氏之子有礼貌、热情待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表现了杨氏之子是一个___的孩子7.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①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②,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lì)栗,汗不敢出注释】①敕见:下命令召见②战战惶惶:畏惧的样子与后面的“战战栗栗”意思相近8.根据上下文,猜测下面句中加点字“令”的意思填序号)令:①使、让;②酒令;③古代官名:县令;④时节:时令:⑤美好:⑥敬辞,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 可令二子来:________9.文中共出现了( )个人。
填序号)A.两 B.三 C.四 D.五10.同样面对魏文帝,钟毓和钟会的回答分别是怎样的?用“﹏﹏﹏”画出相关语句11.你觉得钟氏二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读了这则文言文,你觉得钟氏二子是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啖】吃1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或:________ 欲:________14.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1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④惶惶⑤,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 太平广记 》)注释:①令誉:美名、荣誉②语:告诉③敕见:皇帝下诏书④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惶惶:恐惧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②卿面何以汗( ) ③复问会( )17.以下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