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课件 语文版必修2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1MB
约46页
文档ID:593574185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1/46

第12课 淝水之战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Ⅰ 语言知识强化yèYǎnYúnrènwǔcùhuīchónɡxiáqūsūnqínɡtún bìjī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解释下列加颜色颜色词的含义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 _____(6)蔑不胜矣: 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_____(8)复取寿阳: _____(9)不觉屐齿之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予官职攻占率领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无,没有趁机夺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捕获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 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通“划”,计划,谋略“闲”通“娴”,熟习“已”通“以”,表界限“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阙”通“缺”,缺少 3.写出下列加颜色写出下列加颜色词词的古义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2)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古义:______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指上述年龄的人3)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鼓励,鼓动 (4)桓冲深以根本为忧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5)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古义:______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事物最重要的部分文中指京城建康 (6)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古义:___________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的处罚决定7)融驰骑略陈古义:______今义:简单(跟“详”相对)省去;简化8)其走者闻风声鹤唳古义:______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处置谋划 (9)潸然流涕古义:_______今义:鼻涕10)谢安得驿书古义:____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_____        民每十丁遣一兵:_____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_____(1)兵武器士兵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_____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_____(2)去离开距离今陛下信而用之:_____        烟涛微茫信难求:_____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3)信信任确实言语真实,诚实军队 5.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阳平公融言于坚曰:___        幽、冀之兵至于彭城:___        问计于谢安:___        坚乃留大军于项城:___(1)于对到今陛下信而用之:____________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_______     便为敌手,而又不胜:___________    秦兵逼肥水而陈:_______(2)而表并列,并且表修饰向表转折,却表顺承在 6.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___________________(3)栅淮以遏东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___________________(5)使不得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名词用作动词,下达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 (6)时方与客围棋:___________________(7)若败其前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欲不战以老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击成,大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用作动词,下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苻坚)只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齐整,以为都是晋兵 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收叠书信放到床上,全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 下完棋后,(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都没有发觉 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课文名句(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2)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课外名句课外名句(1)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司马光《资治通鉴》(4)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司马光《资治通鉴》 Ⅱ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费时十九年 二、背景展示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唯有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

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三、文学常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959),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品读研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来更多地了解他课堂导语 Ⅰ 通读——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淝水之战的高潮和结局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民心所向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答案开端发展结局前秦东晋苻坚准备出兵将领各有打算部署兵力百万兵力八万 都下震恐谢安镇定 胸有成竹朱序劝降,告密军情洛涧一战,秦气大伤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苻坚:①          谢安:②____________________淝水之战,前秦惨败,东晋大胜落荒而逃,悔愧落泪喜不自胜,过限折齿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的做法?答答案案  不是。

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显示了他的镇定正因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在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Ⅱ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 2.你认为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答案 答案 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1)大军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2)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3)闻捷报时,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答案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苻坚的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终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答案Ⅲ 延读——思维拓展 多读厚积 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在《淝水之战》这篇文章中多处用烘托手法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如“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寥寥几笔,烘托出前秦军队庞大的阵容、不可一世的气势,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慨,这就为下文写东晋“震恐”埋下有力的伏笔,也反衬出东晋名相谢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

Ⅰ 读技法 · 勤练笔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运用烘托的手法,需要注意:(1)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来开头,应特别注意环境描写不能游离于中心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部分,它主要是起烘托的作用,而不是硬贴在文章上的华丽词藻不能为写环境而写环境,而应寓情于景,景为情服务2)环境描写不能随意说到环境描写,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总结,叫作“写风写雨笔无虚设”意思是说,环境描写不能是随意的,不能是与文章无关的,应该与文章的主要事件、人物、主题有一定的联系 【迁移运用】【迁移运用】请使用烘托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不少于100字答答案案  (示例)总算熬完最后一场考试,我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考场,心里懊悔极了考试前,我不该不听老师的劝告,自己光想着法子去打台球、玩游戏机,结果今天考得这么糟,回家后如何向父母交代呢?我忧心忡忡,搭了一辆车往回走一路上,我被车外的景色完全迷住了潺潺的溪水,水中的野鸭,活蹦乱跳的牛犊、羊羔,还有那迷人的晚霞……车终于到站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家中挪去……答案 一、一、课本素材课本素材【【点点击击文文本本】】 淝水之战开战之时,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晋军必败几无悬念。

然而,坐镇建康的谢安似乎并无担忧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之时,谢安却怡然自得地与客人下着围棋棋局正在进行的时候,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接过信看完,什么话也没说,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Ⅱ 读素材 · 善积累 【【运运用用示示例例】】 历史的裁决总是公正的,项羽最终四面楚歌,拔剑自刎;刘邦一统天下,赢得了万民爱戴对项羽这个悲剧式的英雄,我总有着由衷的钦佩与敬仰,但更多的却是他的急躁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更衬得刘邦的镇定,是镇定让他在危机四伏时仍从容自如,在项羽要杀他老父时还能说出:“幸分我一杯羹再如淝水之战的谢安,没有他的镇定自若,怎么可能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镇定是在困境中突出重围的一种优势策略,当两人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毛躁的那个人往往败于自乱阵脚,所以有人说:成功是智商与情商的结晶,缺一不可 二、二、课外素材课外素材充满正义的雨果充满正义的雨果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选选材材感感言言】】 在我们的印象中,提到雨果,只知道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文如其人,他一生追求人道主义,在他的笔下,是汩汩流淌的正义之歌;在面对现实时,他同样能勇敢地站出来,站在正义的一边,为消除暴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拜谒司马祠拜谒司马祠谭天光初闻司马光,是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敬仰司马光,是在读了他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之后由此,当悉知司马光的家乡就在我们运城夏县时,一种拜谒司马祠的情怀总萦绕在胸,但际遇欠佳,今年的夏末秋初,终于了却了这一久有的愿望司马光祠坐落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峨眉岭上一路问询着来到司马光祠前,只见祠堂大门高耸,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正门上方五个斑驳的白底金字“司马温公祠”,虽然有些脱落陈旧,但仍难掩其俊秀俏丽,熠熠光辉Ⅲ 读美文 · 会赏析 从旁门悄然进入祠内,只觉得异常冷清,甚至森然没有游人,让人感到心悸和凄凉穿过翠柏、冬青护卫着的夹道,就来到了杏花碑厅这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建筑内藏有宋代苏轼写的石刻《司马温公神道碑》据记载,在司马光去世三年后,宋哲宗亲命当时的翰林院学士、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司马光撰写神道碑文。

杏花碑厅后,就是司马光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据记载此祠堂创建于宋,现为清乾隆时期原状进入正殿,只见正面依次肃立着五尊塑像,仔细阅览后,方知是司马光四代先祖的塑像 在祠堂的左侧是司马光的茔地,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进入墓区,只见古冢累累,大小不一有的大似山包,有的小如土堆,沿着杂草丛生的小径前行,通过一段东倒西歪、残缺不全、石羊石虎横卧的墓道,就来到了司马光墓前在一座突兀的土丘前,竖立着一块不大的现代水泥预制板,凑近前,仔细地辨析,方可看清上面刻写着“司马光墓”的字样 站在墓前,望着荆棘丛生、杂草遍布的坟茔,看着简陋低矮、字迹模糊的墓碑,我心凄然,这就是一代名相的结局,这就是一代史家的绝唱据记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68岁的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追封其为温国公,为其举行了国葬,高太后亲自参加了司马光的葬礼随即委派钦差大臣督工,发陕、解、蒲、华四州之士卒,征附近各地之巧匠名工穿土凿石,历时两月,用工两万,为司马光营建了这座墓地,宋哲宗还亲撰碑额“忠清粹德”,竖于司马光墓前 余庆禅院在司马光祠堂的右侧,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创建的司马光祖茔香火院,宋神宗在元丰八年赐其院为“余庆禅院”。

其院酷似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南面为门楼,东西是厢房,以北面的五间大殿为主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殿宇岸然北面大殿内供奉着三尊彩塑金妆大佛,高3米左右,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造型传神,色彩绚丽,满堂生辉依邻余庆禅院而建的是涑水书院,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的学堂,现为司马光的陈列馆,内藏有司马光手迹,《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等珍品 司马光祠前,是一个新修的、颇有现代气息的广场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司马光的铜像,只见其昂然肃立,淡然安详,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一股浩然正气尽显无遗在其铜像前面的左右两侧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组司马光塑像,一组是那耳熟能详、 生动有趣的“司马光砸缸”铜像,另一组是司马光正襟危坐、奋笔疾书《资治通鉴》的铜像司马光自幼聪慧过人,以“砸缸救童”被人称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继同宗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宗师,人称史学“二司马”,真是“史气千秋业,温公万世宗” 【【读读后后启启悟悟】】 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写出作者游览司马祠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对一代史学大家司马光的崇敬之情文章写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足以看出其史学功底的深厚。

1.[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2.[名句]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Ⅳ 读国学 · 厚素养 3.[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译文]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4.[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译文]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