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11页
文档ID:560844031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_第1页
1/11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衽谢之.假设使言无不合,更相迭唱,何者非贤.【】l】苏轼提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君子之道应该是〞和而不同〞,就跟用不同的原料才能调制美味之羹的道理一样.周公,召公与王导,王述的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证了〞和而不同〞才是君子相交之道.他在?与李公掸尺牍十七首?其十一提出:〞朋友之义,专务规谏〞;旧而在?与李方叔书?中说:〞君子之知人,务相勉于道,而不相引于利也.〞f13I在苏轼看来,君子之间真正的关系和谐,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相同,更不是不讲原那么地随声附和别人,而应该在充分尊重自我,同时也充分尊重他人人格独立的前提下,求得彼此的默契与互补,发挥出〞1+1>2〞的集合效果来.他说:〞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予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于我也.我可以予之,而其人不可以予我,君子不取;我可以予之,而其人不可受,君子不予.既为己虑之,又为人谋之,取之必可予,予之必可受.假设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是亦去小人无几耳!〞㈣因此,君子之所取于人,必须是在尊重别人,别人情愿的情况下;君子之所与人,同样是在别人情愿和受到尊重的情况下.如果强人所难,只考虑自己而不管别人,让自己做君子,让别人成小人,那就跟小人相差无几了.这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并处处尊重他人,在此根底上建立的友谊,才是可靠和持久的,才能经受住曲折,是非,荣辱,悲欢的考验.苏轼一生,坚持与朋友以道相交,十分鄙薄那些趋于利害而结党营私的小人之举,他因此而遭到一些人的嫉恨,并为此吃尽苦头,但他认为是值得的,并时常以此自慰.他非常庆幸,在人生最灰暗的黄州贬谪时期,许多世间13与出世间的人,不仅没有抛弃他,忘记他,反而赢得了更多真诚的朋友,如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苏门文士,大多数都是在他贬于黄州时与之定交的,他在?与李昭圮书?中言及此事,颇有几分自豪:〞轼蒙庇粗遣,每念处世穷困,所向辄值墙谷,无一遂者.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今足下又不见鄙,欲相从游.岂造物者专欲以此乐见厚也耶!〞n从这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1)的书信,可以看出他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能够结交一批文坛胜士喜溢言表的心情,其原因就在于,患难之中见真情.这些人不仅不为名利,而且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与他结交的.后来苏轼与苏门人士的深厚情意传为古代文坛佳话,验证了他君子以道相交的信念是正确的.三,道不相悖与人性善恶在?书传?和?思堂记?中,苏轼所言之〞道〞,与?礼记?中庸?称述的〞道〞,其阐释的出发点具有显着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后者所言之道,是站在正统儒家的角度,基于维护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官方意识形态独尊地位的动机;而苏轼所言,那么杂有其它古代思想成分,诸如老庄哲学思想,佛教思想等.事实上,只有消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单极化意识形态观念,给予其他思想文化自由生长开展的土壤与空间,在思想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局面才可能形成.众所周知,苏轼的家学渊源受父亲苏洵的影响甚大,苏洵好战国纵横家的言辞文章,其文章喜谈机变权谋,文风亦具有纵横捭阖,奇崛劲健的战国文章特点.苏轼自幼具儒家积极用事的大志,但他学习兴趣广泛,杂取各家,兼收并蓄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遗产,曾对弟弟苏辙言:〞君少与我师坟典,旁资老聃释迦文.〞又云:〞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1嘲弟弟苏辙对各种思想的杂取融会与他非常类似,其在?梁武帝论?中论儒,释,道对冶世治心的作用这样评价:〞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气养心,其高不可婴,其洁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圣人之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一用此道也.……道之于物无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虽然,蔑君臣,废父子,而以行道于世,其弊必有不可胜言者.诚以形器治天下,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于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也哉!〞口主张不同思想学说并行不悖,杂取各家思想而用之.苏轼幼年时即非常喜欢?庄子?,有〞得吾心〞之叹.对道家他是这样看的:〞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㈣他少年时期即受母亲信佛的影响,耳闻目睹,多所濡染.关于佛教,苏轼在?宸奎阁碑?中借对释琏的评价说明了他的观点:〞(仁宗皇福)是时北方之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故士之聪明超轶者皆鄙其言,诋为蛮夷下俚之说.14琏独指其妙与孔,老和者.其言文而具,其行峻而通,故一时士大夫喜从之游.遇休沐日,琏未盥漱,而户外之履满矣.〞刚释琏用佛教之妙在于与儒,道思想相合来赢得士大夫的欢送,说明当时士林普遍相信,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会通是已然的事实,释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士人乐于与他交往.看来,苏轼对于释琏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认同的,同时他对宋仁宗〞得佛心法〞治理天下而赢得四十二年太平盛世,极为称赏,誉为〞古今一人而已〞.中国思想史开展至宋代,进入又一个理论繁荣的黄金时期.以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兴旺为标志,哲人辈出,学说纷呈,继先秦诸子百家并起,魏晋时代玄学兴盛之后,出现了新儒学的全面振兴.陈钟凡综论两宋学术思潮指出:〞两宋学派,程,张,朱,陆,立说异趋,要皆阐发性与天道而已.言道欲探宇宙之始终,言性在求人生之真义.其高者欲穷神知化,或邻于玄言;其下者旁稽名数质力,或契其微旨:是为宋代理学之主动思潮.假设江西学派及永嘉,永康诸儒之义利并陈,心存匡济,那么如异军苍头特起,盖其反动思潮也.〞苏轼的思想学说,兼有上述主动思潮〞旁稽〞百家学说而契其微旨,与反动思潮义利并陈,心存匡济的特点,为古今人的共识.正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就剧烈地批评过苏轼学说杂取儒道,兼尚义利之种种〞害〞处:至于王氏,苏氏,那么皆以佛老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至假设苏氏之言,高者出入有无,而曲成义理:下者指陈利害,而切近人情.其智识才辨,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那么迷大本,论事实,那么尚权谋,衙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王氏之下哉![ml朱氏说苏轼〞语道学,那么迷大本〞,这应该是苏轼在什么是〞道〞的根本观念上与程,朱理学的主要分歧所在.苏轼解?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统说明了他对〞道〞“善〞“性〞及几者关系的看法.他说:阴阳果何物哉?虽有娄,旷之聪明,未有得其仿佛者也.阴阳交然后物生,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阴阳隐矣.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他认为,所谓〞道〞,并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先验之物.而是阴阳相交变化的一种规律;阴阳相交而后有物,物生而后有象,人们所看见的,都是物象,影响事物变化开展的规律是隐蔽难见的;但不能因为看不见〞道〞就不存在,圣人解决这一〞难言〞的难题,所以借阴阳言之,故苏轼强调:〞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阴阳一交而生物〞,〞道〞就是在这〞一交〞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表达出来的.而朱熹对这样的认识明确表示反对:愚谓阴阳盈天地之间.其消息阖辟,终始万物,触目之间,有形无形,无非是也.而苏氏以为象立而阴阳隐.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失其理矣.达阴阳之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谓之阴阳,亦不别求阴阳于物象见闻之外也.吲朱熹认为,阴阳本身就是道,其终始万物,无所不在,不管有形无形,见与不见,它就是固然存在的,不需要〞交〞的过程,它与物也是不能歧之为二的.所以他说:〞一阴一阳往来不息,举道之全体而言,莫着于此矣.而以为借阴阳以喻道之似,那么是道与阴阳各为一物,借此以况彼也.阴阳之端,动静之机而已.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未有独立而孤居者,此一阴一阳所以为道也.〞“善〞是人的本性,还是人性表现的效果,苏轼与朱熹也有根本分歧.苏轼认为,〞善〞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性表现的效果: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立而道不见矣.故日〞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道而谓之仁,智者见道而谓之智.夫仁智,圣人之所谓善也.善者道之继,而指以为道那么不可.今不识其人而识其子,因之以见其人那么可,以为其人那么不可,故日〞继之者善也〞.学道而自其继者始,那么道不全.昔者孟子以善为性,以为至矣,读?易?而后知其非也.孟子之于性,盖见其继者而已.夫善,性之效也.苏轼鲜明指出,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与?易?是不同的,他赞同后者的观点.而朱熹那么坚决维护孟子的性善论:愚谓继之者善,言道之所出无非善也.所谓元也,物得是而成之.那么各正其性命矣,而所谓道者固自假设也.故率性而行,那么无往而非道.此所以天人无二道,幽明无二理,而一以贯之也.……且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今日道与物接,那么是道与物为二,截然各据一方.至是而始相接也,不亦谬乎!……孟子道性善,盖探其本而言之,与?易?之旨未始有毫发之异,非但言性之效而已也.苏氏急于立说,非特不察于?易?,又不及详于孟子,故其言之悖如此.[231姑且不管?易?与?孟子?关于人性的主张是否没有毫发之异,而苏轼与朱熹的人性观是明显不同的,从上述朱熹对苏轼的批评可以清楚看出.在苏轼的人性观中,〞善〞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按照“道〞(宇宙与社会规律)的要求行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效果.人之初,性无所谓善恶,其性之善恶表现,全在于后天的作为,因此,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善,表现善的过程;在圣人,君子,小人之间,没有一条天生的善恶界线,他们之间常常是互相转化的.他说:〞不为穿窬,仁义不可胜用;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241又说:〞人未有欲为穿窬者,虽穿窬亦不欲也.自其不欲为之心而求之,那么穿窬足以为圣人.可以言而不言,不可以言而言,虽贤人君子有所不免也.因其不能免之过而遂之,那么贤人君子有时而为盗.是二法者,相反而相为用.〞闭〞穿窬〞是小人的行为,但世上没有天生愿为穿窬的小人;即使一个人行了穿窬之事,只要他有不欲为之心,悉心向善,他依然可以成为圣人.相反,该说而不说,不该说而说,这样一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如果贤人君子不慎其所为,长久下去,可以开展到盗窃的恶行.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努力地朝着善的方向修养自己,就可以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即使曾经有过道德的缺陷,仍然具有成为君子,贤人,甚至圣人的希望.这就是人生之“道〞,按照此道去修养和完善自身,就符合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他对?易?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理解.由此看来,苏轼既反对人性的先验论,也反对宇宙的先验论.万物不是由生天生地的万能之〞道〞决定的,而有其自在的变化开展规律;人也不是由〞善〞的天性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作为.在人与万物之间,彼此都遵循着社会与自然的运行开展规律,只要符合这样的规律,其存在就是合理的.王水照,朱刚在?苏轼评传?中提出,苏轼哲学就是〞为存在的多元化辩护,而不成认有那种惟一正确的普遍原那么.〞[261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