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45227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四单元课内检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雅学校九年级第四单元课内检测(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7分) 四川省仪陇县博雅学校 级班姓名学号“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

2、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2分)模式( ) 关键( )2解释词语(2分)根深蒂固:_ _持之以恒:_ _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分)_ _ _ 4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分)_ _ _ _ 5你觉得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那些条件?(2分)_ _6第六段“我对此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2分)_ _ _7解释词语。(2分)满腹经纶:_ _奥妙:_ _8请你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2分) (

3、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15分)1解释下列词语。(3分)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2分)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

4、微镜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

5、,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5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2分)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6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2分) 7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2分) 8从这几段中

6、,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2分) (三)谈读书不求甚解(25分)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3分)狡黯( )诘难( )滞碍( )阐证( )劝诫( )死抠(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3分)。统chu( )藻sh( )ln加( )味同jio蜡( )吹毛求( )hu然贯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怡情:_(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_(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狂妄自大:_(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咬文嚼字:_ _4仿句练习:(2分)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

7、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 _,读书然后_ _。5语言积累。(2分)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_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6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分)_7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4分) _ _ 8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2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