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62032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中常见的“颜色反应”的总结“颜色反应”是鉴定一些化合物或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现将它们总结如下:1、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1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1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两者混合后,很快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还原性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2、脂肪与苏丹染液的反应脂肪可被苏丹染液染成橘黄色;也可被苏丹染液染成红色。注: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时间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

2、度为0.1g mL-1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1的CuSO4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4、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是无定形白色粉末,能溶于热水中,遇碘后形成碘一淀粉复合物,呈蓝色或蓝黑色。实验中常用该反应来检验淀粉的存在。5、DNA与甲基绿反应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6、RNA与吡罗红反应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7、线粒体与健那绿染液的反应活细胞的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8、CO2与溴香草酚蓝的反应CO2可使溴

3、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9、酒精与重络酸钾的反应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生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10、DNA与二苯胺的反应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11、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及N-1-蔡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蔡基乙二胺盐酸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该反应常常应用于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12、刚果红(简称CR)染料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实验中常用刚果红染色法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13、可以用于染色体(或者核物质)染色的试剂可以用于染色体(或者核物质)染色的试剂有醋酸洋红染液、龙胆紫染液、

4、改良苯酚吕红染液。遗传和变异的一些易混淆的问题的辨析一、DNA不一定都是双链结构(1)单链DNA。有些植物病毒(如玉米条纹病毒、木薯隐潜病毒、菜豆夏枯病毒等)及细小动物病毒(如鼠细小病毒、腺联病毒、大蜡螟浓核症病毒等)属于单链线状DNA。(2)三链DNA。我国科学家白春礼等用自己研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首次清晰地观察到DNA的变异结构图像。变异结构图像是在对DNA进行变性处理后观察到的。首先将一种DNA加热,使之解旋,然后再降温。利用高分辩的STM进行观察,显示出了清晰的三链辫状缠绕结构片段、左手双螺旋结构片段、左手和右手双螺旋衔接结构片段及其他变异结构的图像。(3)四链体DNA。端粒是

5、真核生物染色体两端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能够形成四链体结构。二、RNA不一定都是单链结构如动物病毒中的呼肠孤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植物病毒中的伤瘤病毒(如玉米矮缩病毒、水稻矮化病毒),微生物病毒中的各种真菌病毒等属于双链RNA。三、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表达不一定都要通过逆转录进行如水疱性口膜炎病毒、禽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等非侵染性单键RNA(-RNA)的复制。其复制过程是:这类病毒侵入细胞后,借助于病毒带进去的复制酶合成+RNA(即mRNA),再以后者为模板,合成包括一种RNA复制酶在内的几种蛋白质。在这种RNA复制酶的催化下,合成与负链等长的+RNA,再以此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

6、NA。四、基因工程技术不一定都需要运载体植物细胞作为受体时的基因转移虽然可以用农杆菌的质料作为运载体,但是农杆菌的质料对于禾谷粒单子叶植物的侵染率很低,因而目前常用直接转移的方法。五、基因突变不一定只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从理论上讲,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一个时期,在体细胞或性细胞中都可以发生。实验表明,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频率往往较高,而且是在减数分裂晚期、性细胞形成前较晚的时期为多。六、细胞质遗传不一定都表现为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实质就是细胞质基因(叶绿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由于受精卵细胞提供,因而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母系遗传。在所有的高等真核生物中,线粒体DNA一般表现为母

7、系遗传的特征,包括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及高等相信我。但又发现,老鼠、衣藻、被子植物的月见草属、大麦和黑麦的属间杂种、甘蓝型油菜、北美红杉等生物体中的线粒体基因是父系遗传。而对相信我叶绿体DNA进行研究发现,在被子植物中,大多数植物表现为母系遗传,而其中20%的物种中存在有双亲遗传的现象,紫花苜蓿、胡萝卜等相信我表为典型的父系遗传特征,与被子植物相比,大多数裸子植物的质体基因表现为父系遗传。七、正反交后代性状不一致的遗传方式不一定是细胞质遗传一般的说,对于细胞遗传来说,正反交性状只与基因的显隐性有关,而与哪个做父本、母本无关,正反交表现型一般一致。对细胞质遗传来说,子代细胞质基因基本

8、来自母方,表现为母系遗传,并且常常正反交表现型不一致,因此常根据正反交实验来区分某种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但正反交后代性状不一致的遗传方式不一定都是细胞质遗传。(1)植物有关种皮性状与果皮性状的遗传。由于种皮由珠被细胞发育而来,果皮由子房壁细胞发育而来。它们的性状在下代才表现出来。因而与母本体细胞的基本型有一定关系,但仍是细胞核遗传。(2)果蝇眼色的遗传。由于果蝇的眼色遗传属于伴X遗传,红色对白色为显性,但它仍是细胞核遗传。八、单倍体不一定不可育(1)同源多倍体。如同源四倍体、同源八倍体的配子发育形成的单倍体仍然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也有正常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因而也就可育。(2)真菌、藻

9、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些生物单倍体阶段即配子体阶段是其生命的重要阶段,它们的单倍体不会存在不育的问题。(3)雄蜂。对于雄蜂来说,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这些个体在产生精子时并不进行真正的减数分裂,进行的是假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有核、一个无核的大小两个细胞。无核的小细胞退化,有核的大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配,含细胞质较多的子细胞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子细胞退化。因此一个被级精母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只产生一个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的精子。九、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不一定相同一般的说,常染色体中的同源染色体大小、形状相同,而性染色体如X、Y的大小、形

10、状就不相同。在果蝇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略大,而在人类中,Y染色体与X染色体有显著差别。十、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性别不一定表现为正常雄性一般的说,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性别表现为雄性。但对人类来说,却有染色体组成为(44+XY)的男性假阴阳人,其主要原因是靶细胞缺少雄激素受体。决定雄性激素受体的基因于X染色体的Tfm位点上,当受体基因为显性时,即可形成雄性激素的受体,从而形成正常的男性。当显性基因Tfm突变为tfm时就不能产生受体。此时,即使有雄性激素也不能使直接依赖睾酮的性器官如输精管等分化,睾丸不能下降,形成男性假阴阳人。另外,前列腺及外生殖器的分化依赖于5a一还原酶把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控制5a一还原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此外,人类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从而具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所以,正常男性的形成,至少需要Y染色体上的睾丸基因,X染色体上有受体基因,及常染色体上的5a一还原酶基因的协同作用。若缺少其中之一,均会导致性别畸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