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等6篇.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8KB
约27页
文档ID:554363268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等6篇.doc_第1页
1/27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重难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3、 再读,要求:连贯4、 赛读,(分小组进行)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⒌指导背诵五、课外拓展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学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学了两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课前准备的送别诗诗句,学生齐读)六、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书写生字词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1.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2.了解王安石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齐读诗题谈话导入,激发兴趣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赏析诗句,感悟诗境(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1、请读第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7.感情朗读三、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四、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古诗《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1.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读准《长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初读课文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愿意来把这首词读一读?(指名读)1)      相机评价:他的朗读有两大优点:第一,字音准确,多音字和生字发音都很准第二,节奏得当,注意了句间停顿同学们,你听出来了吗?他是在哪儿停顿的?(课件显示)2)      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