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概论——《修辞学发凡》评述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1932年由大江书铺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奉献她一方面提出了“悲观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其著作《修辞学发凡》创立了国内第一种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被学术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全书共十二篇第一、二篇讲述了修辞及话语辞梗概第三篇重要讲述了修辞的两大分野第四篇概述了悲观修辞五到八篇聚焦积极修辞中的辞格部分,具体讲述了根据组织或作用进行划分的四类辞格第九篇从不同层面对辞趣做了简介第十篇讲述了修辞现象的变化及统一第十一篇概述了文体或辞体最后一篇为结语下面重要对本书的前几种篇进行简介和评论第一篇 引言本篇概括地述说了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了修辞现象有悲观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运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也许性和修辞所可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第一节作者通过对“修辞”两字习常用法的探讨得出修辞就是调节或合用语词的结论,并指出无论作文或说话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转”为极致第二节作者通过论述语词使用的三境界即记述的境界、体现的境界和柔和的境界引出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即悲观修辞和积极修辞。
作者觉得记述的境界常用的是悲观手法,体现的境界常用的是积极的手法悲观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体现的意义不另含其她意义,又不为其她意义所混淆积极手法有两种要素:①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②形式是运用字义、字音、字形的积极修辞的使用可使语辞呈现出动人的魅力根据与内容的贴切限度,这种魅力可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种通过对悲观手法和积极手法的分析又引出古时所谓的“文质”之争作者指出悲观手法相称于“质”的部分,积极手法相称于“文”的部分第三节论述了修辞和语辞的三个阶段即收集资料、剪裁配备和写说刊登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都依赖社会实践,并受一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影响语辞形成的过程的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在语辞上体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质材料配备定妥之后,配备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常有一种对语辞力加调节、力求合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修辞的过程,这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修辞的现象同这现象有关系的具体事项极其复杂,可综合为:①修辞所可运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也许性;②修辞所须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第四节讲述了修辞同情景和题旨的关系作者指出虽然悲观修辞和积极修辞同是根据题旨情景调节语辞的手法,却各有侧重。
悲观手法侧重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应合情景最后总结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当是离开情景的修饰第五节论述了如何掌握修辞的技巧和方式作者指出修辞技巧的来源有:①题旨和情景的洞达这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②语言文字的也许性的通晓,这要靠平时对于已有修辞方式的充足理解作者建议我们平时对修辞方式颇要有精密的观测和系统的研究第六节指出了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她提出研究的注旨在同,观测的注旨在异,同异双方不也许同步注意,必须先要有相称的经验做基本作者也指出了修辞研究的进展状况,前人研究的局限性之处如大多不专为修辞所做,内容颇杂且所收现象多偏于古典等修辞学的任务是告诉我们修辞现象的条理和修辞观念的系统第七节讲述了修辞学的功用作者指出修辞学最大的功用是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有灵活对的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可做系统的练习,最后是写说评:第四节第二行中提出悲观手法侧重在应和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和情景这一观点我个人觉得积极手法对情景和题旨两者均有所侧重因素有三:①作者本段第五行讲到“我们遇到积极现象的时候,往往只能从情景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又须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表白我们若想理解积极修辞现象不仅应注重情景方面,也强调了须从“本意”出发,这里的“本意”就是指题旨。
②本节第四段首句“这种随情应景的手法,有时粗看,或许觉得同题旨并无十分关系,按实正是灌输题旨情境的必要手段”中“这种随情应景的手法”即积极修辞,这表白了题旨在积极修辞中的重要地位③本节最后一段首句“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饰”也表白不能将“题旨、情景”分立而谈,因而不能片面地觉得“悲观手法侧重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合情景”本章对修辞学概括的论述启发我们既要充实和丰富生活,掌握题旨和情景洞达的能力,又要对目前已有修饰方式有充足的理解以通晓语言文字的也许性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人的话语体现,又可使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现更好地被她人所理解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本章论述了悲观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一节作者指出语言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音形便是形式,意义便是内容人类大抵都是随应意思内容的需要调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这内容是所谓意旨题旨的内容修辞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形式适应内容其发展顺序为:内容过重时期;内容和形式协调时期,也就是王充所谓“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的时期;形式过重时期第二节作者提出写说不仅应注重形式的学习,也应注重内容上的磨练。
可从一下几方面做起:积累生活经验、学问、见解和趣味这是写说者的常常修养和储藏知识才干的常常措施总之,写说不全是椅桌间的修炼,在修辞之前少不了要有经验、学问、观测、检阅等种种内容上的准备的第三节讲述了两种体现方式即记述的和体现的方式记述的体现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其体现的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知的体现的体现是以生动地体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其体现的法式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作者分别给出恰当的例子以示两者的区别,总结出语辞的三境界:记述的境界、体现的境界和柔和的境界第四节作者由语辞的三境界引出修辞的两分野即悲观修辞和积极修辞悲观的修辞使当时想要体现的体现得极明白,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积极的修辞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例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一句“恐卒然不可为讳”的“不可为讳”就是说她死,但却不直说,便是由于感情上不忍直说或不便直说的缘故虽这样换了一种说法,也必须以使看得人或听的人看得懂听得懂为首要任务,因此积极手法仍以悲观手法做底子,使人明白其意旨为首要目的第五节论述了两大分野的概观悲观修辞第一要义在能尽传达事理的责任,其价值由写说的成果同事理的实际与否切合或切合的限度而定。
积极修辞价值高下全凭意境高下而定文中作者引用了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来解释积极手法只是照我们体验的想象的真实感觉直录下来,与悲观手法不能划然分开,也不能茫然混淆积极手法又涉及辞格和辞趣两大部分辞格波及语辞和意旨,辞趣大体只是语言文字自身的情趣的运用第六节进一步讲述了两大分野的不同评:本篇启示我们应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使我们多知多识,也与我们的思想见解趣味有很大关系社会实践形式应多样化,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畴,应广泛从事其他专业实践活动及多种社会实践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表白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可提高我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通过学问积累知识不能亲身经历的,可借学问的力量来补充我们应学会探求社会实践直接所规定的学问,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借鉴别人社会实践成果也是自我提高的一种好措施例如牛顿在写给胡可的回信中提到“我之因此能成功,是由于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可见在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胡可给她提供的一种公式的作用也不应被忽视的总之,我们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善于形成自我独特的见解和趣味不断积累经验和学问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自身见闻的增长,见解与趣味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扩大。
作者指出“见解如果不能与时并进而化成古怪,趣味不能循向正大滋长而流为怪癖,则经验和学问,对于那人也就等于路上的尘埃和垃圾越集聚得多,越会污染了她”养成细心观测的习惯,查看文献资料时应时刻怀有质疑的态度,从字里行间去推求事情的真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或许换个角度将轻而易举得到久思不解问题的答案若不善于发现不留意生活的细节,许多精彩就会从我们身边悄然溜走第四篇 悲观修辞悲观修辞所使用的语言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遍的又是质实的、平凡的,它的总纲是明白,如科学文字、法律文字及其她的诠释文等,都以使人理睬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悲观修辞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方面是写说者所要表出的意思,形式方面是表出这意思的语言文字内容部分注重意思明通的表出法,形式方面着眼点是语言文字平稳的使用法要把意思明通地表出来,平稳地传给别人在话语文章上需具有明确、通顺、平匀和稳密四个方面明确就是要写说者把意思分明地显目前语言文字上,可通过内容自身的明确和表出方式的明确两方面来实现通顺是语言轮次上的事,可以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就称为通顺在内容方面具有了明确通顺外还应从语言方面应注意选词造句及词句的安排与否契合内容的需要。
选词造句的原则即平匀,也即符合如下三个条件:以境地论是本境的;以时代论是现代的;以性质论是一般的但文章的传情达意究竟以密切实际为第一要义评:学习了悲观修辞,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应善于明确清晰地表白自己的观点立场一方面我们自己应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会针对某一事件或评论刊登自己鲜明的立场或观点,不应人云亦云,也不应对任何事都持模棱两可的观点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差不多先生》就是挖苦了那类缺少主见,没有自己严格原则的人我们应掌握一定的话语体现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后应把自己的观点平稳地传达给别人第一篇中也已讲到“我们发言写文章给别人听别人看便是在做宣传工作,要宣传好,必须讲究语辞的运用极尽一切也许,力求话语文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总是在故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力图影响别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话语“权力”要实现这一“权力”,我们应善于运用语辞这一强大的“武器”第五篇 积极修辞积极修辞必须积极地运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如语言的声音、形体、意义等,带有体验性、具体性积极修辞也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大体上基于经验的融合,尤以情景的合适为重要条项形式方面大体是对语言文字一切感性因素的运用即语感的运用。
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辞格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运用,辞趣侧重形式的运用作者根据其组织和作用将辞格分为四类即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和章句上的辞格等共三十八格本章具体解说了材料上的多种辞格即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等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评:我们加强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作者广征博引为我们列举的多种辞格的例子,其中古文占了相称大的比例,这也许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这无疑将会对古文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提出挑战有些地方若不查看作者给出的解释,不能透彻理解原文具体是运用的哪种修辞格例如在讲双关时引用的鲁迅先生《哀范君三章》中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其中“鸡虫”出自杜甫诗《缚鸡行》中“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一句若不理解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这一社会背景,怎知“鸡虫”即是“几仲”的谐音,暗指争权夺势的小人,由此而发现双关的妙处呢?因此我觉得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提高自己的古汉语理解运用能力很有必要恰当引用古文也可使我们的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我们应不断培养自己语文素养局限性之处:作者将辞格分为三十八格,每格又分若干式,全面概括了汉语语文的修辞格式,归纳系统,阐释详明,可见作者汉语功底之深厚。
但作者没能具体解释出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这样分类原则我个人觉得此分类法有部分重叠如按材料、意境、词语和章句四类来分,表白材料、意境、词语、章句之间没有重叠部分吗?在之后的章节中作者自己也提出双关便是介于材料与词语中间的一种辞格,可见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