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一、读准字音谗谄(chǎn) 枯槁(ɡǎo) 蝉蜕(tuì)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 濯淖污泥(zhuó 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 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 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 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二、识记通假(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三、一词多义(1)伐(2)疾(3)属(4)疏(5)迁(6)举四、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名词用作动词,染黑)(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4)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五、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容今义:色彩;颜料或染料4)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4)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译文:不被事物拘束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资料链接]操守坚定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前340 -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但仍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念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诗作的基调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亡的时期当时楚国内外都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斗争:内政上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外交上有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以楚怀王稚子子兰等为代表的楚国贵族集团保守堕落,亲秦误国,而屈原则主张对内立法强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见疏、放逐,以致投汨罗江而死,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1.文体知识“楚辞”与《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题材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2.文化常识(1)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2)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文本鉴赏]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文本深读]1.诵读全文,选用文本中的词语来分别概括屈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答案] 屈原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任→疏→绌→放流→迁→自沉2.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
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了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3.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政治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文学才能《怀沙》《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炽热的感情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4.阅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2)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3)感情:从对话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