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陈子昂专题论述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9.50KB
约11页
文档ID:530441619
陈子昂专题论述_第1页
1/11

陈子昂 (字伯玉)(陈拾遗)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 唐之诗祖也 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陈绎曾《文荃 . 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 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吴乔《围炉诗话》 :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黄子云《野鸿诗的》 :不愧骚雅元勋杜甫:“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 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 ,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 :“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主要内容:1. 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 《蓟( ji )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2. 《蓟( ji )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

他为国杀敌、立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人指出: “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3. 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从军》 、《春夜别友人》 、《送客》 等五律,也都有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影响:1.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的赞誉2. 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 杜甫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 《感遇》有遗篇” (《陈拾遗故宅》 ),对他的崇敬仰止,情见乎辞元、白在《叙诗寄乐天书》 、《与元九书》中也分别提到陈子昂的《感遇》诗对他们创作讽喻诗的启发所以元好问谓: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3. 当然,他的诗歌也有缺陷: “复多变少” (皎然《诗式》 ),部分诗受玄理诗影响,对齐梁的辞彩一概摒弃,有枯燥晦涩之嫌。

代表作《感遇》这组诗共三十八首, “出自阮公《咏怀》 ”朱熹:词旨幽邃,音节豪宕《诗薮 . 内编》:尽削浮靡,一振古雅《感遇》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初唐前期, 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 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 “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 ,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这种文学主张的最后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创健康发展之路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曲笔揭露时弊、厌恶现实、忧谗畏讥,敢于揭露朝政与社会弊病, 体恤民生疾苦, 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大胆讽喻朝政, 落地铿锵 刚直的性格,激进的作风,也给他悲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感遇》组诗是本人经历和生活的体现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劳民伤财、愚弄百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第二十六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生活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第二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 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第二十八首) ,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的史实,讽喻统治者:吸取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在第十六首 《圣人去已久》 里,诗人慨叹以天下为公的圣人早已逝去, 识用贤士的燕昭王和功成隐退的鲁仲连也无影无踪, 不复再见了, 曲折而深刻地批判了武则天暴戾、 奸佞得势、酷吏逞凶、世人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第三首 《苍苍丁零塞》 、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 、三十四首《朔风吹海树》 、三十五首《本为贵公子》 、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这些诗,开边塞诗之先河 其内容描绘边塞之荒凉、征途之艰险,慨叹边塞无良将,有力地控诉了武氏政权穷兵黩武、不修边备战、边陲黎民惨遭杀戮的事实抒写爱国情愫 的“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第三十四首) ,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抗御外敌、以身报国的决心;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第三十五首) ,借诗直抒胸臆,鲜明显露其慷慨报国的情态感寓感怀,奥妙自现其中。

体恤民生疾苦 ,这突出反映在几首边塞诗中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第三首),“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第二十九首)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第三十七首) ,均描绘了边塞惨不忍睹的景象――战士惨死于沙场, 孤儿寡老无人过问, 百姓流离失所, 死伤不计其数, 遍地哀鸿,血染劲草⋯⋯用泪写成的诗行,流露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感情沉郁跌宕,凄恻动人这些诗与那些揭露统治者尽情享受、不修战备、边陲将领无能、玩忽职守的诗行相映衬,增强了《感遇》诗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诗人自我德行的表现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第二首),诗人自比幽香的兰草,表明他那高洁的美德;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第十一首) ,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 “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 (第十八首),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的心迹; “深居观群动,徘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口疑” (第十首),勾画出了为牟取名利尔虞我诈、极尽诬陷之能事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 实际上它起了反衬作用, 衬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耿直秉性《感遇》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更高的视野和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反观现实社会,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油然而生。

意笔寄情,横贯今古、弥漫天地,一个孤傲气魄的诗人形象展现在眼前,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来临,其影响在若干年后仍然掷地有声,悠远回荡品读回味可以感悟, 《感遇》诗是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采用直接反映与间接反映相结合的方法解剖社会、 忧愤讽喻朝政, 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懑和无尽的苦闷的表现 “诗言志”“言为心声” ,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感情为主要特征,诗人想用真诚的心声打动统治者、感召世人,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体恤民生疾苦,表现了诗人的大德广行二《感遇》诗,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比兴的传统,具有“汉魏风骨” 丰富的内容,质朴雄健的诗风, 思想矛盾复杂, 善用比兴之法、 多用典故, 一扫齐梁宫体诗的脂粉气,给初唐诗坛带来蓬勃生机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 在诗里,诗人以兰草喻品性高洁;以湘水清源喻纯真情操;以昆仑瑶树,神话中的青鸟、玄凤,喻美好的所在;以秋风怒号,比拟当时的社会动荡;以大海震荡,比拟天下动乱;以明月圆满的短暂,比拟达官贵人显赫声势之不可长久, 比喻贴切自然大量典故的运用, 借古讽今,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将历史人物自然融入诗中, 恰到好处地揭露、 抨击了当时朝政的种种弊端,讽喻朝政,甚至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在那等级制度森严,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里,作为庶族地主后裔的陈子昂,无疑是屡屡犯上,正直敢谏,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诗歌突出地刻画了慷慨报国、嫉恶如仇的诗人的自我形象,也预示诗人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灾难的边缘如果诗人向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讲究方式方法, 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盛唐”的声音,也许会提前敲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诗人在仕途不得志时,常常消极避世,借酒浇愁,借助于宗教(主要是佛与道)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以求消除烦闷,解脱痛苦,而一旦发现此法效果不大,则又持怀疑态度这些矛盾思想实际上是诗人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中只有少数篇章, 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 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陈子昂所处的时代,酿成了他一腔壮志无法酬、满腹经纶无处施的悲剧,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促使他的《感遇》诗应运而生诗人感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壮志未酬,伤感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 悲壮苍凉之气席卷而来,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七首诗缅怀了燕昭王、燕太子丹、乐毅、田光、邹衍、郭隗等人的事迹,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对古贤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慨。

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修竹编序》 :陈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 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遂用,發揮幽郁 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汉魏风骨 :意指汉末建安、 曹魏正始年间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慷慨苍凉的艺术风骨,与所谓“建安风骨”意思相同晉、宋莫傳:意谓晋宋间的诗文缺少建安风骨可征:征同证可征,即可证,可以证明、证实彩麗競繁:意谓文学作品都过分地讲究美丽的文彩 兴寄 :指诗文中的比兴寄托 興寄都絕,意谓齐梁间诗文创作缺少诗人感情的比兴寄托 每以永嘆: 常常感叹、 叹息逶迤頹靡: 意谓沿袭颓废靡丽的文风。

風雅不作:意谓《诗经》 “风”、“雅”那样的诗歌作品不再出现, “风”、“雅”的优良传统不能继承耿耿:心中不安的样子隋唐之际,文坛仍然沿袭着齐梁文风,虽有欲矫之者,效果均不明显至陈子昂出,遂大力倡导革新, 本文是他诗歌主张的纲领 文中,他批评齐梁诗歌 “彩丽竟繁而兴寄都决” ,“汉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