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常用虚词常见义项之汇总 1.之 2.其 3.者 4.以 5.于6.是 7.然 8.与 9.而 10.且11.所 12. 虽 13.岂 14.若 15.孰16.则 17.乃 18.也 19.焉 20.哉21.矣 22.耳 23.乎 24.因 25.何 26.为 1. 之 (1)代词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多用作宾语 (2)代词可指代说话人本人,相当于“我”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 ~ 乎?” (3)代词相当于“之于”★ 《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 ~ 山下 (4)代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这个”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 丘,如太行、王屋何?” (5)结构助词使得前后词语成为偏正结构,相当于“……的……”《为学》:“顾不如蜀鄙 ~ 僧哉?” (6)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狼》:“骨已尽矣,而两狼 ~ 驱如故 (7)结构助词具有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陋室铭》:“何陋 ~ 有?” (8)用在时间副词后,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
★《狼》:“久 ~ ,目似瞑,意暇甚 (9)动词相当于“往(到)……去” ★《为学》“吾欲 ~ 南海,何如?” 2. 其 (1)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的” ★《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 ~ 一二扣之 (2)代词直接代人,相当于“他”等 ★《卖油翁》:“见 ~ 发矢十中八九 (3)代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个)”“那(个)” ★《塞翁失马》:“~ 父曰”那个老人说) (4)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马说》:“ ~ 真无马邪, ~ 真不知马也 (5)副词表示估计、推测或询问,相当于“大概”“可能”“或许” ★《少年中国说》:“我中国 ~ 果老大矣乎?” 3. 者 结构助词,多用在其他词语后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1)表示“……的(人、事物、情况)” (2)用在数词后,表示几个人、几件事、几种情况等 (3)用在名词后,表示提示和停顿,帮助判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 ~ ,私我也提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4)表示整体之中的一部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 ,受上赏 4. 以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相当于“用”“把”“按”等 (2)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小石潭记》:“ ~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 ★《谭嗣同》:“ ~ 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4) 动词相当于“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 ~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5)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岳阳楼记》:“嘱余作文 ~ 记之 (6)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并”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 ~ 入 (7)同“已” ★《陈涉世家》:“固 ~ 怪之矣” 5. 于 介词——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当于“在”“从”“向” (2) 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 ★《为学》:“贫者语 ~ 富者曰”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4)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 6. 是 (1)指示代词。
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这样” ★《伤仲永》:“自~ 指物作诗立就 (2) 确的,合理的,与“非”相对 (3)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蚕妇》:“遍身罗绮者,不 ~ 养蚕人 7. 然 (1)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 (2)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 (3)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4)动词相当于“对”“是的”★《狐假虎威》:“虎以为 ~ 虎认为对) 8. 与 读yǔ—— (1)介词介绍出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 (2)介词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同……(相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 ~ 徐公孰美?” (3)连词相当于“……和……” (4)动词授予,给予 ★《伤仲永》:“父异之,借近旁 ~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读yú,同“欤”—— (5)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吗”“呢”等 9. 而 连词表示并列、相承、转折关系等 10. 且 (1)副词表示立刻或将要发生,相当于“马上”或“将要”★《黔之驴》:“以为 ~ 噬己也,甚恐。
(2)副词将近,接近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 ~ 九十 (3)副词相当于“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 ~ 偷生,死者长已矣!” (4)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又……”“一边……一边……” ★《童区寄传》:“行牧 ~ 荛 (5)连词相当于“况且” ★《周处》:“ ~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6)连词表示衬托,相当于“尚且” ★《马说》:“ ~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能求其千里也?” 11. 所 结构助词—— (1)常与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其后还可以补出指代的事物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 ~ 罾鱼腹中 (2)在名词性词组后加“者”,表示“所……的” (3)“所”后加介词加动词,表示处所、方法、工具、原因等 ★《刻舟求剑》:“是吾剑之 ~ 从坠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 ~ 从来 ★《和氏璧》:“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 ~ 以悲也表示“悲”的原因) (4)与“为”构成“为(wéi)……所……”的被动句式 名词—— (5)表示处所;也表示恰当的地方、理想的去处等。
★《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 ~ ★《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 也 12. 虽 (1)连词相当于“虽然”“尽管” (2)连词相当于“即使”“纵然”★《口技》:“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3.岂 (1)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2)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是不是” ★《隆中对》:“将军 ~ 愿见之乎?” 14.若 (1)动词如;像,如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 ~ 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 飞 (2)连词假如,如果 (3)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们)”“你(们)的” 15.孰 (1)疑问代词相当于“谁”“哪个”“什么” ★《两小儿辩日》:“ ~ 为汝多知乎?” (2)用于比较,相当于“哪一个”“哪一样” 16.则 (1)连词表示顺承、解释等,相当于“就”“于是”“那么”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 ★《黔之驴》:“入 ~ 无可用,放之山下 17.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或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就”“于是”。
(2)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相悖、逆转,相当于“却”“才”“竟然” (3)副词表示确认,相当于“是”“就是” 18.也 语气助词—— (1)多用在句尾,表示判断、陈述、疑问、肯定、感叹的语气 (2)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或停顿有时也用在复句中前一个分句的末尾★《伤仲永》:“余闻之 ~ 久” 19.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啊”“呢” (2)代词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3)代词相当于“在哪里”“从哪里” ★《愚公移山》:“且 ~ 放置土石?” (4)介词兼代词,相当于“于之(指人或物)”“于是(指地点) (5)疑问副词相当于“哪”“怎么”★《赠卫八处士》:“ ~ 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20.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但仍然带着感叹的语气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 ~ ,止增笑耳 21.矣 语气助词表示事实上的既成状态,或表示对事物未来发展的一种肯定的预测;常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 。
★ 《愚公移山》:“甚 ~ ,汝之不惠 (均表示既成状态,且加重了语气) ★ 《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 ~ ”表示肯定的预测) 22.耳 (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值不百步 ~ ,是亦走也 (2)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停顿、结束,相当于“了” (3)名词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 ~ ” 23.乎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 (2)介词用法同介词“于” ★《捕蛇者说》:“叫嚣 ~ 东西,隳突 ~ 南” ★《论语六则》:“吾日三省 ~ 吾身” 24.因 (1)介词介绍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 ★《黔之驴》:“虎 ~ 喜虎因〔此〕而喜) (2) 介词按照,根据 ★《核舟记》:“罔不 ~ 势象形,各具情态 (3)连词相当于“就”“于是” ★《黔之驴》:“ ~ 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动词 ★《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 ~ 之以成帝业 25.何 代词—— (1)用在动词前面作宾语,相当于“什么”例如:“何有”。
即“有何”(有什么),作动词“有”的宾语 ★《为学》:“子 ~ 恃而往?”(作动词“恃”的宾语) (2)用在介词前面作宾语,相当于“什么”例如“何为”即“为何”(因为什么),作介词“为(wèi)”的宾语 (3)用作谓语,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如:“……,何也?”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哉?” 副词—— (4)表示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 ~ 能及君也!” (5)表示程度之深,相当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