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67365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犬巴贝斯虫病和新孢子虫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犬巴贝斯虫病引起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体有3种:犬巴贝斯虫(B. canis)、吉氏巴贝斯虫(B. gibsoni) 和韦氏巴贝斯虫(B. vitalii),我国已报道的为吉氏巴贝斯虫。其主要症状为贫血、黄疸和血 红蛋白尿。对良种犬,尤其是军犬、警犬和猎犬危害严重。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均为世界性分布的血液原虫,前者较后者分布更为广泛,吉 氏巴贝斯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在我国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病原(1) 吉氏巴贝斯虫。虫体很小,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央,呈环形、椭圆形、圆点 形、小杆形,偶尔可见十字架形的四分裂虫体或成对的小梨籽形虫体,以圆点形、环形及小 杆形最为多见(图15-8

2、)。圆点形虫体为1团染色质,用姬氏法染色呈深紫色,多见于感染 的初期。环形虫体为浅蓝色的细胞质包围1个空泡,带有1团或2团染色质,位于细胞质的 一端,虫体小于红细胞直径的 1/8。偶尔可见大于红细胞半径的椭圆形虫体。小杆形虫体的 染色质位于两端,染色较深,中间细胞质着色较浅,呈巴氏杆菌样。在1 个红细胞内可寄生 113个虫体,以寄生12个虫体多见。(2) 犬巴贝斯虫。虫体很大,最长的可达7ym。在红细胞中多呈双梨籽形排列,2个 虫体的尖端以锐角相连。在红细胞的虫体数目较多,有点可多达16个。(3) 韦氏巴贝斯虫。多呈圆形、卵圆形和梨籽形,比犬巴贝斯虫小,直径24ym。 也有人认为它是犬巴贝斯虫

3、的1个虫株。流行病学 吉氏巴贝斯虫传播者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血红扇头蜱,以经卵传播或 期间传播的方式传播。犬巴贝斯虫的传播者为李氏血蜱、血红扇头蜱、蓖子硬蜱、网纹革蜱 和安氏革蜱。症状 吉氏巴贝斯虫病常呈慢性经过。病初精神沉郁,喜卧厌动,活动时四肢无力,身 躯摇晃。体温升高至4041C,持续35天后,有510天体温正常期,呈不规则间歇热 型。渐进性贫血,结膜和黏膜苍白;食欲减少或废绝,营养不良,明显消瘦。触诊脾脏肿大; 肾(单侧或双侧)肿大且疼痛;尿呈黄色至暗紫色,少数病犬有血尿。轻度黄疸。部分病犬 呈现呕吐症状,流浆液性鼻汁,眼有分泌物等。犬巴贝斯虫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病例,经210

4、天潜伏期后,首先呈现体温升高, 在23天内可达4043C,伴以虚弱。可视黏膜呈淡红色,后发绀;有半数病例发生黄疸。 呼吸和脉搏加快,呼吸明显困难。有的病犬脾脏肿大。病犬食欲废绝,但饮水增加,有时呈 现腹泻。活动困难,最后几乎不能站立。尿中含蛋白质,部分病例尿中含有血红蛋白,有时 还有胆色素和尿糖。血液呈鲜红色,红细胞数下降至正常值的1/31/2,白细胞数增高。慢 性病例,只在病初几天发热,或者全不发热,少数病例呈现间歇热。由于高度贫血,病犬精 神不振,虚弱。通常无黄疸。尽管食欲正常,但极度消瘦。尿中含蛋白质。血液中的红细胞 数可减至正常值的 1/51/4,白细胞大量增多。个别犬可能出现神经症状

5、。如病犬能耐过, 则贫血可在36周后逐渐消失,犬体健康。耐过的犬带虫免疫可长达2.5年。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和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需在血片中查到虫 体。虫种鉴别主要根据红细胞中虫体的大小和形态,有时可将病犬血接种健康幼犬,观察是 否出现阳性感染结果。治疗(1)蒿甲醚。剂量为 7mg/kg 体重肌肉内注射,每天 1 次,连用 2 天。(2) 磷酸伯氨喹。剂量为0.8mg/kg体重加复方磺胺甲氧吡嗪,剂量为28mg/kg体重, 口服,每天1次,连用2天。(3) 硫酸喹啉脲,剂量为0.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有时需隔日重复注射1次, 对早期急性病例疗效显著。用药后,有的病犬呈

6、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兴奋、流涎、呕吐 等,持续12h,此后精神沉郁,个别病犬可保持数天。剂量降低至0.3mg/kg体重,可减 轻不良反应。故可多次(34次)低剂量给药。(4) 三氮脒。剂量为5mg/kg体重,配成5%7%溶液,肌肉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 2 天。(5) 咪唑苯脲。剂量为 5mg/kg 体重,配成 10%溶液,皮下或肌肉内注射,间隔 24h 再用 1 次。同时应对症治疗:大量输血以抗贫血;应用广谱抗菌药以防继发或伴发感染;补充大量 体液、糖类及维生素,预防严重脱水及衰竭。预防 根据蜱的活动规律,进行有规划的灭蜱工作,消灭犬体、犬舍以及运动场上的蜱。 当从非流行区(安全地区)向流

7、行区(固定流行区或隐伏地区)调运犬时,可应用特效药进 行药物预防。应在非流行季节引进或调运犬只,在犬只调入和调出前对其做药物预防。第三节新孢子虫病新抱子虫病是由犬新抱子虫(Neospora caninum)寄生于多种动物引起的,广泛分布于 世界各地。犬新抱子虫病是1984年在挪威的犬体内首先被发现,1988年由Dubey定名为新 属、新种,因为其与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有着相似的形态特点,此前可能一直 被认为是弓形虫。它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孕畜流产或死胎,以及新生儿运动神经障碍,对牛的 危害尤为严重,是牛流产的主要原因。我国对新抱子虫病的认识较晚, 2003 年后对奶牛、

8、 牦牛、羊、犬等动物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多种动物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并分 别于2007年和2008年在奶牛、狐狸体内证实了虫体的存在。已经证实犬和狐狸是新抱子虫的终末宿主。其他多种动物如牛、绵羊、山羊、马、鹿、 猪、兔等均是其中间宿主,犬也是其重要的中间宿主,虫体在中间宿主的体内主要寄生于中 枢神经系统、肌肉细胞、肝、脑以及多种有核细胞内。病原体 犬新抱子虫(Neospora caninum, Dubey, 1988)隶属于顶复门(Apicomplexa)、 抱子虫纲(Sporozoa )、球虫亚纲(Coccidia )、真球虫目(Eucoccidia )、肉抱子虫科 (Sarcoc

9、ystidae)、新抱子虫属(Neospora)。除了犬新抱子虫外,目前还确认的另一个虫种 为胡氏新抱子虫(N.hughesi),主要寄生于马的体内。速殖子、组织包囊和卵囊是目前已知的新孢子虫生活史中3 个重要阶段的虫体形态。卵 囊是在终末宿主犬科动物的肠道中形成的,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近圆形,直径10llym, 新鲜卵囊未孢子化,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育为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内含有2 个孢子 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 个子孢子。速殖子(滋养体)和组织包囊存在于中间宿主内。速殖子(彩图1)呈新月形,大小为 (4.85.3) gmx (1.82.3) ym,可以感染多种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同时感染

10、多个速殖子, 虫体存在于带虫空泡中,每个带虫空泡内虫体分裂繁殖形成含多个速殖子的假囊,挤压宿主 细胞,最终宿主细胞死亡,虫体释放出来重新侵入新细胞。速殖子具备顶复门原虫的基本特 征,具有顶复合器、锥体、微管以及微线体、棒状体和致密颗粒等器官。主要存在于急性病 例的胎盘、流产胎儿的脑组织和脊髓组织中,也可寄生于胎儿的肝脏、肾脏等部位。包囊也叫组织囊,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初在犬脑组织中发现。呈圆形或椭圆 形,大小不等,直径最长可达107ym,成熟包囊壁约4ym厚。在牛的肌肉组织和自然感染 的犬体内发现的包囊壁较薄,为0.31.0pm。包囊内含大量缓殖核子,缓殖子大小7ymx2ym0 缓殖子

11、在形态上与速殖子较为相似,核位于近末端,而速殖子的则较靠中间。另外,缓殖子 内棒状体较速殖子少,支链淀粉颗粒多。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时包囊壁颜色变化很大,通常呈 嗜银染色。包囊内的缓殖子之间经常呈分支的管状结构,无间隔膜。生活史 迄今为止,新孢子虫的生活史尚未完全阐明。已知犬感染后随粪便排出新孢子 虫卵囊,但其在肠道内的发育过程和寄生部位尚不可知。从犬体内刚刚排出的卵囊没有感染 性,卵囊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有氧条件下完成孢子化过程,发育为孢子化卵囊,亦即感 染性卵囊。当中间宿主(包括犬)吞食了外界的孢子化卵囊时遭受感染。孢子化卵囊进入中 间宿主体内,子孢子在消化道内释放出来,随血流到达全身的多种

12、有核细胞内寄生,在宿主 细胞内形成带虫空泡内分裂生殖,形成虫体集落,当虫体数量达到临界值时宿主细胞破裂释 放出的速殖子随即侵入临近的细胞。在免疫应答正常的宿主体内,宿主能够清除部分虫体, 而部分速殖子转变为增殖较为缓慢的缓殖子,最终在细胞内形成组织包囊。组织包囊可以在 感染宿主体内长期存在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速殖子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主要侵入胎盘、 胎儿的脑组织和脊髓。犬食入了含有新孢子虫组织包囊的动物组织,动物组织和包囊囊壁被胃蛋白酶消化,缓 殖子游离出来,进入犬的小肠,在小肠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球虫型的发育,最终以卵囊形式随 粪便排出体外。排到体外的卵囊在外界急性孢子发育,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

13、子化卵囊,完 成整个生活史。新孢子虫病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传播方式。已经证实垂直传播是同种动物群 体内的主要传播方式,即同种中间宿主群内主要由母体传播给胎儿。水平传播可发生在中间 宿主与终末宿主之间,中间宿主食入终末宿主排出的卵囊,终末宿主食入中间宿主体内的包 囊造成感染;水平传播亦发生在中间宿主之间,即中间宿主吞食了其他动物体内的包囊。同 种中间宿主群内可能也存在水平传播,具体传播途径尚不清楚,但水平传播被认为是造成新 一轮感染的主要原因(图16-15)。症状 新孢子虫病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原虫病,对牛的危害尤其严重,主要造成孕畜 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当犬作为终末

14、宿主时,新孢子虫在其肠道上皮细胞内发育,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当犬为 中间宿主出现时,可引起各年龄段犬的严重神经肌肉损伤,先天感染的幼犬,可见严重后肢 瘫痪和脊柱过伸;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萎缩、疼痛、眼球震颤、精神抑郁、头倾斜、厌食, 吞咽困难,四肢无力,运动共济失调,瞳孔反射迟钝,感觉反应降低等;还可发生心力衰竭。 一般有脑炎、肌炎、肝炎和持续性肺炎等症状。在老年犬中,偶尔有皮肤新孢子虫病发生。 临床上可出现感染母犬妊娠后发生死胎或产出衰弱胎儿。流产是唯一能观察到的成年牛新孢子虫病临床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流产、产弱胎、死 胎、木乃伊胎和产下先天性神经肌肉损伤的犊牛。母牛流产前没有明显症状,流产往往

15、突然 发生,常呈局部、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末至秋初较多。流产可 能反复发生,牛从妊娠3 个月到妊娠期结束这一段时间均可发生流产,但多发生于妊娠期的 56个月。先天感染的犊牛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表现四肢无力、关节拘谨、 后肢麻痹、运动失调,头部震颤明显,头盖骨变形,眼睑及反射迟钝,角膜轻度混浊。大部 分先天感染牛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发育至成年牛并怀孕时,包囊内虫体可能活化并经胎盘 传给胎儿,也有部分牛可能清除体内感染的虫体。其他动物感染新孢子虫后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但一般没有牛的症状严重。病理变化 新孢子虫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孕牛流产,流产胎牛的主要病变是各器

16、官组 织的出血、细胞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肝脏的病变为主。脊髓和脑 等神经组织,一般表现为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的典型病变,伴发多位点非化脓性炎性细胞浸润 和多位点或弥散性的脑膜下白细胞浸润,有时还存在多位点坏死灶。心脏和骨骼肌可出现灰 白色病灶,脑组织中有灰色到黑色的小范围坏死病灶和水肿。胎儿易发生自溶和木乃伊化。 有些先天感染的犊牛虽然出生时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依然可出现明显的脑脊髓炎病变。犬既是新孢子虫的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目前尚未见到报道犬作为终末宿主时临床危 害和引起的病理变化,当犬作为中间宿主时,新孢子虫可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病变,主要集 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中,同时伴有非化脓性坏死性脑炎以及心肌炎和心肌变性等病理 变化。诊断 犬发生新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很难做出诊断。我国兽医临床工作 中对犬的新孢子虫病认识尚显不足,因此无犬发生新孢子虫病的临床诊断病例报道。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