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鸟语》中“鸟”的意象品读|空山鸟语 郭枫,江苏徐州人,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到台湾后,她经常经过对黄淮平原的回想,表现出她对家乡的真挚热爱之情《空山鸟语》选自她的散文结集《九月的眸光》,有删改的人选到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读后给人的感受是:空山非“空”,鸟语撩人此文写自己的最爱――爱听鸟鸣,作者认为鸟叫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恰是一首感人的歌曲,叙说着感人的爱情,唱叙着思乡的曲子,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文中详细的写了自己在三个不一样的时期所听的三种不一样的鸟鸣声: 第一个鸟是“绿背黄纹的小巧的红喙鸟”,从外形特征上判定是红嘴相思鸟或七彩相思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歇》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中的比翼鸟,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鸣声欢快、体态玲珑、色彩华美,常相偎相依相互舔整羽毛 作者采取倒叙的手法写出自己对此鸟的喜爱是儿时埋下的种子,此鸟在作者眼中属于“爱情之鸟”,她们的歌声缠缠绵绵,重反复复透明的情意,似灵泉进落,她们的体态灵活,相互偎依着,厮磨着,难分难舍令“我”十分神往和感动以至于在“我”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是“我”爱鸟和爱鸟鸣声的心里根由,以至于自己即使身在台湾也恋恋不忘儿时心中的“爱情之鸟”。
此鸟是友好和睦、亲善友好的象征 第二种鸟是山雀,其极喜鸣叫,性活跃,时在树顶,时在地面少年的“我”恰是顽皮欢快的山雀,含有奢侈的自由,天真的欢快,可惜的是它们流逝得太快太恍惚不过谁能永远不长大呢?长大成人了就不自在了,就得适应社会,适应多种规则,为了更加好的生存就不得不用多种“桎梏”去套牢自己,如此就会失去自由和欢快,失去自我的本真你的愉快、忧伤、思想等等一切,山雀们是不知道的,也是无法知道的,为了愉快,她们忙碌在属于自己的深山广林里,自由自在的起起落落,这深山广林既是栖身之所,也是愉快之源其实,正如美国黑人歌星史蒂夫・旺达在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每一个人全部应为自己寻求一个阳光普照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孤独不安、疲惫的心灵全部能够得到休憩山雀是“愉快之鸟”,是欢快自由的化身,象征着自己少年时代自由愉快的生活时光 第三种鸟是鹧鸪,常见留鸟,分布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叫声独特而洪亮:“行不得也,哥哥作者称其为“鸟中的诗人”、“诗人的化身”,中国文人往往用其表示思乡和送别之情如“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午后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喧嚣的山间一下子显得十分空寂了,不过并非没有一点声响,你听,此时幽远断续的鹧鸪之声,隐隐地传来了,透着薄薄的寂寞,唤起身在台湾的作者的思乡之情,飘渺的几声,不禁让人回到了古老的世界 旧时的江南:淡烟疏雨、暗绿苔痕、苍凉落日、长檐飞角、石头城石板路……此情此景,触发作者的思乡的情怀咕咕”之声,撩人回想,催人乡思这是奇幻的梦境,作者明知不过依然不愿醒来,仍喜爱重温重温”,不但是家乡,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个追求:古朴、淡泊、宁静、清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怀着一个向往崇敬之情来到山里的,这里远离尘世,是心灵归隐之所在,“什么全部能够想,什么全部能够不想,便以为是个自由的人”、“我是我自己的”,能够找回本真的自我,作者让自己躺在铺满落叶地上,让自己的心灵和山的心灵紧紧相贴,紧闭双眼,静静昕鸟的鸣叫,体会这飘飘仙乐,美妙的清音,从中听出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自然的消息乃指自然的时序的变迁,人世的沧桑乃指世事的无常,作者呼吁要敞快乐灵去谛听鸟叫,净化心灵 经过一番游历和遐思,文末作者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就是一只羁鸟,回到旧林里,取得人生的自由,此鸟可谓是庄子笔下的鹏鸟,逍遥之鸟,自由之鸟,自由自在邀游于天地之间,和天地之精神相往来,志向高远,心地纯洁,以达“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不会“摧眉折腰”。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满了多种诱惑,大家的心灵往往很浮躁,有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就是其鲜明的写照大家极少有闲暇去“驻足片刻闻花香”,一切全部很慌忙,在路上也极少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很多俗务和虚名浮利所熏黑了,忘记自我的本真 此文题目虽是“空山鸟语”不过并没有具体着笔于“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美妙之声,而是选择了三个经典意象,加以具体的描述文中的三种鸟:相思鸟、山雀鸟、鹧鸪鸟分别意指:爱情之鸟、愉快之鸟、乡思之鸟最终作者幻想成为一只“自由之鸟”,永远生活于山中这三种意象,从儿时写到中年或老年,从详细写到抽象,从愉快写到忧伤,其中以游子思乡,迁客怀土的乡国情怀一线贯穿,文脉通畅,意象鲜明现有儿时的回想和欢乐,又有离乡的愁思还有返归山林、抱朴守真的意旨正如作者在《坐对一青山》中所说:“坐对一青山,把心灵放开,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