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课教学中的培养之我见 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要]: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中,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明确要求新课程强调,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做出对应的变革,应该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还要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以,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中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相关的明确要求在此,我仅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培养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及做法 一、爱国思想方面 做人以德为本,教育以德为先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应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祖国的繁荣昌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国大地物博,拥有很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植物资源,像熊猫、银杉、水杉等中国是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是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
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中国在很多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首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蛋白质;袁隆平首创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在研究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成功完成全世界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这种种事例,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她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创新精神方面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人的可贵之处于于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动推进着历史的进步江泽民重复的强调了创新的主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发明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发明性人才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适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觉问题,促进学生去思索,创新、实践比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探究试验时,老师应常问一问学生:这个试验是否能够改善一下?试验材料是否能更换?假如让你来设计试验,你会怎样去想、去做?在学习“生长素的作用”一节时,我引导学生思索“没有金丝雀翳草、燕麦,我们可用何材料替代,哪种更加好?”“怎样证实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而不是尖端?”对于前一问,学生很快想到可用小麦、玉米等其它单子叶植物种子去尝试,并最终确定玉米种子效果最好。
对于后一问,经过讨论实践,学生们也有了不一样看法:有些人认为,在胚芽鞘上画出等距离标识线,标识线间距离增大处即是生长部位;有些人提出,沿胚芽鞘上画竖直墨线,墨线断裂的地方就是生长部位;还有些人指出,胚芽鞘去掉尖端后仍能直立生长,故生长的部位不是尖端当然,质疑问难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路径,在培养过程中,老师还需凸现学生这一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自信心方面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强,大脑思维就活跃,轻易产生灵感和发明力;反之缺乏自信,大脑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学习效果就差而自信心需从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老师除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多一点表彰,少一点指责外,还能够利用书本中事例或内容,鼓舞学生在讲解有性生殖过程时,我借机说:“我们每个人全部是天生的胜利者早在受精时,在上百万的精子中,只有最健壮、跑得最快的那个精子才有机会和卵细胞结合,才能发育成胎儿并最终成为在座的各位同学既然在生命的一开始,我们就是冠军,那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自甘落后,应相信自己的实力,争取仍当胜利者学习“细胞分化”时,我引申说:“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像机体中的一个个细胞:刚出生时相互差异不大,而在成长过程中,如细胞分化,逐步含有了各自的特点、作用。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必将有发挥专长的一席之地这么,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团体精神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束筷子不易折;三个臭皮匠抵得过一个诸葛亮团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在目前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团体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尤为主要生物学的基础看法包含生物体结构和功效、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看法比如,组成细胞的任何一个化合物全部不能单纯完成一项生理功效,多种化合物只有组成细胞,才能实施一定的功效再如,学习细胞质的组成时,我们知道每个细胞器全部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然而真正要完成一项生理功效,需要多个细胞器的共同协作;分泌蛋白质的产生,需核糖体合成多肽,再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变为较成熟的蛋白质,最终分泌出细胞膜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线粒体提供能量另外,生物界中,团体合作的例子有很多:大豆、根瘤菌互利共生;海葵和借居蟹共栖互助;羚羊合作越过悬崖以逃出猎人追捕;动物群居方便捕食、御敌……动物尚知精诚团结,何况人呢?老师不仅能够经过问题的讨论来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分组试验的本身就是团体精神的表现 五、环境保护意识方面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沙尘暴、噪音污染……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知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性。
所以,在日常现象中,寻求契机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习惯是很必须的做法比如,看到刮大风时尘土飞扬,老师的课前开场白便是“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看到大雨倾盆造成路面淤沙,老师便可顺势提起气候异常的原因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看到有些人焚烧树叶、垃圾时,很多同学掩鼻捂口,绕道而行,老师上课时便多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诸如这类,老师经过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种种还未引发大家足够重视的错误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人的关系,唤起学生的责任心,从本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新课程强调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中,经过上述努力,可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含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