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0370430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一、科学概念: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4、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6、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7、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是我们在短时间内

2、难以觉察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就像地震、火山。8、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l 0、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13、流水、风力、海浪、冰川

3、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14、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最|,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15、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最减少土地遭受侵蚀。L6、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17、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18、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消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

4、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二、简答:1、请描述几种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答: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丘陵:低平面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工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2、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答: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3、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l)地球内部的运动|;(2)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4、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答:山上的岩石在温度、雨

5、水和植物等长期的联合作用下|,出现风化现象|,所以布满了裂缝|,从大岩石上风化下来的小碎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再加上雨水和风的冲力|,就从山上滚落到山下|,所以山脚堆满了碎石。5、土壤的沉淀物分成了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答: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动植物的残体。出现分层的原因是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的顺序也是有先有后的|,一般是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6、说说土壤中的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答:(1):土壤是动植物的生存场所|;(2)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3)动植物的残体增加了土壤

6、的腐殖质|;(4)动植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7、什么是侵蚀?答:流水不断冲刷地表|,把疏松的石块和泥沙带走|,使地表遭受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下雨时|,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因此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的开始。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也会侵蚀地表。8、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答: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表现在“河流”形成后|,“河床”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河流的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发生了沉积的现象|,原来没有泥土的地方出现了泥土|,而且在“河床”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的速度较快|,侵蚀现象比较严重

7、。侵蚀的过程中流水带走的是比较细小的颗粒|,而小石子等较大较重的颗粒却很难被冲走。三、实验:1、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毛巾、橡皮泥实验方法:用几块毛巾叠在一一起|,然后用手从两端向中间挤|,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从两端向外拉|,橡皮泥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2、岩石的风化实验。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等、镊子、烧杯、水、带盖的塑料瓶、石膏粉、豌豆种子|,盘子实验一:冷和热的作用: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结果:石子会破裂。实验二:流水的作用: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内剧烈晃动。结果:石子会磨圆。实验三:植物的作用

8、: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结果:石膏会被豌豆芽撑裂。3、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实验材料:土壤、一侧有孔的塑料盒、喷水壶、小铲子。实验的过程和方法:(1)在塑料盒中用掺有少量沙、石的土堆一个斜坡|,并用小铲子拍紧。(2)让喷水壶的水喷洒到斜坡的土上|,并使塑料盒稍稍倾斜|,以便“雨水”从盒中流出。观察到的现象:土地发生了变化|,斜坡垮塌了|,表面冲出了一些细沟|,流水带走的多半是细小的泥沙|,径流混浊等。实验结论: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地形。4、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研究题目

9、: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我们的推测: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到侵蚀的程度小|,如果无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

10、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相同的条件:地形、降雨的高度、降雨的时间、“雨量”都要相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

11、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不同的条件:一组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叫实验组|,一组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叫对照组。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实验方法:用对比实验|,把水壶中的水从同一高度分别流到两块土壤上|,观察两组的现象。实验结果:没有植物覆盖的一组地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径流混浊|,说明没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现象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