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3KB
约7页
文档ID:455623910
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_第1页
1/7

山东17位文化世家后人讲述齐鲁好家风   家风是什么?又是怎样影响到家族的每一个组员?在山东省“齐鲁家风和时代精神——弘扬齐鲁优良家风 践行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专题活动”中,齐聚济南的17位齐鲁文化世家后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家风的作用  曲阜孔氏 孔令绍后人分居各处仍和睦相处  治理一个大家庭,必需让每个家庭组员有所遵照,既要有硬性要求的严格要求,又要有家庭文化的软性影响我的高祖就确定了一套家规,其内容是:拂晓即起,洒扫庭除;自我检点,不扯滥务;居身简单,辛勤劳杵;一丝一缕,恒念力物;粗茶淡饭,慎近酒酤;恪守信义,邻里互助;苦读诗书,繁我孔族  多年来,我们的家规和家风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家族后人虽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却仍一往情深,和睦相处  受家风的影响,我截取几点简明一谈:再苦也要读书;饿死不贪不义之财;以日常心对人对事;老实忠厚也要有阳刚之气  邹城孟氏 孟淑勤家风就是金科玉律  家是国家的基础组成孟子说过,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氏家族的家训家风集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正心诚意、怀仁举义、积德扬善、尽孝为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

这也是孟氏族人信仰的金科玉律  孟子以后,孟氏先贤名人辈出、彪炳史册西魏孟信,名如其人,不卖病牛的小说成为古今以诚信示人的经典代表;明朝末年孟子第六十代嫡孙孟承光抗击闻香教,被俘以后威武不屈,以身殉国  嘉祥曾氏 曾令霞忠义仁爱为曾子后人传承  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儒学传承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修德行孝是曾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历代曾氏族人恪守祖训,立身修德,忠孝传家,爱国爱民,继承和弘扬曾子思想  修身是曾子主要的思想,自我反省是建立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的,她还强调“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曾子的修身思想,在曾子家族中表现在重视家教上另外,忠义、仁爱也为曾子后人所传承  琅邪王氏 王军宝“信德孝悌让”家训遵守至今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览孝友恭恪,名声仅次于王祥  王祥死前遗言:“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弟兄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后世子孙以“信、德、孝、悌、让”当做琅邪王氏家训,遵守至今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亲题“孝悌格天”匾额,并改南仁里为孝友村使吏部给王览以奉祀生待遇,今后,琅邪王氏发祥地临沂孝友村,王氏三人世代有奉祀生待遇:王祥、王览、王羲之。

  东海徐氏 徐学林续修家谱,好家风影响后代  徐氏最大的特点,一是民族观念、氏族意识比较强,很团结有凝聚力世界徐氏宗亲会总会现已成立近半个世纪,各省、市、县现在全部有徐氏宗亲分会  二是家庭文化的传承,用好的家规家训、好的家风教育影响后人徐氏是大家族,依据所居住区域、郡望有总番号、分番号,各支系全部有家谱,谱中全部有家规、家训等内容经过家谱的续修,将家族文化好的家风影响到后代  齐州房氏 房道国名人辈出得益于独特家风  房彦谦,唐朝名相房玄龄之父贯通经义,长于吏治,颇有政绩,被隋文帝誉为“天下第一能吏”房玄龄,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  纵观北朝隋唐时期的房姓历史,文武兼备,名人辈出,既得益于齐鲁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和其独特的优良家风相关概言之:“文武兼修,爱国敬业”文臣以房彦谦、房玄龄为代表,武将有唐初大将房仁裕等  菏泽晁氏 晁岱明孝义之士满载于家谱中  晁姓一族,不仅孝义之士满载于我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件相承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和晁氏文化传承和文件相续亲密相关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停,以之为载体,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临朐冯氏 冯玉红修身济世内化到精神  临朐冯氏自明代中叶起,形成了一个受到历代评论家赞许的文学世家  冯裕开拓的青州诗坛以抒发性情为宗旨自冯裕始,冯氏数代习染理学,躬行实践的品格和修身济世的思想已经积淀为一个家族“集体无意识”,内化到冯氏的精神世界冯氏组员的立身行事含有惊人的一致性:在朝则遇事敢言,持正不阿;在乡则立德行善,赈济贫乏家学的影响使冯氏带有浓厚的理学气息  在理学的熏染下,临朐冯氏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家族内部,家学和家风互为表里:精英人物传承家学,通常子弟亦不坠家风  新城王氏 王毓棠400年长盛因秉承门风  新城王氏近400年长盛不衰、代不乏人,究其根源来自秉承门风、传承家训、身体力行和严明的家教  王重光曾制订家训,突出“道义读书”四字箴言王之垣着的《炳烛编》、《摄生编》字字珠玑,《历仕录》句句箴言,作为家训  王渔洋,秉承家学门风身为高官,平易近人而对自己和家人生活上节衣缩食,公事之外,布衣粗履,毫不夸矜,对儿女后代则身体力行并严加管教在康熙三十六年,三子王启汸被任命为唐山县令后总不放心,专门写《手镜》五十条戒律,嘱托其为官之道,务必按其遵照实施,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做官规范。

  聊城杨氏 杨清润下传八代辈号就是家训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中国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四百余种,22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杨氏藏书始于“海源阁”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之父杨兆煜  杨氏先人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起名写下“以邵彝训,清白传家”,八字既是下传八代的辈号,更是传承家训杨氏家人不但取名表现了先人的思想,在行动上全部做到了为官清廉,厚德忠孝  诸城王氏 王金铃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王氏族风家风,相融不二代接薪传,累世不泯其特点为,重教擅学,端悫忠懿,蕴深博远,喜文好史故尔,人育标望之才,吏有命代之士,赫然于世者众  时至近当代,相州王氏中的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包含迁至台湾的王意坚等,是当代山东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录志领军人物,其现象不能不说和族风家教相关  本人作为相州王氏的后人,亦受族风家教影响和熏陶先范若炬,祖训如令,遂约身以效,志承笔耕,不敢半日偷闲  莱阳宋氏 宋彦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  宋氏家族明朝末年的兴盛,科举是最为关键的原因;而科举的成功,又以经学和文学的成功为基础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我们家族的表现又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家族。

崇祯十五年,面对异族的侵略,家族先人宋应亨、宋玫、宋瓘等率众守城而卒,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悲壮的英雄之歌  这或许就是我们家族的魅力所在,诗人那独特的傲骨和浪漫思想的交融,使我们家族仁人志士容不下一丝尘埃,即使隐居,甚至败落也不低头弯腰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凸显  博山赵氏 赵扞东尊孝道讲仁义是共同精神  从我们家族人才辈出来看,赵氏家族存在着共同的家族精神  我把它归纳为:第一,遵从孝道这次续谱,我寻访了一百多个支系,所到之处,无不听到孝贤精神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第二,讲求仁义大家普遍认为,我们族人在做事和为人方面,很重视言行,言必信,行必果,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坑害他人这是我们的为人做事之道  第三,崇尚教育各地族人只要条件许可,全部为儿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儿女要做好人,做善事,努力学习,服务社会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期望  聊城傅氏 傅尚甲“和、清、勤”就是傅氏家风  自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以后,傅氏家族仕宦辈出、享誉齐鲁、名满东昌,成为鲁西一带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学贯中外的傅斯年这位着名大学者外,还出现了傅乐成、傅乐焕、傅乐淑三位历史学家  假如用多个字概括傅氏家风的话,那就是“和”、“清”、“勤”。

和,即和睦,友好,孝敬父母,友爱弟兄,家庭和睦,团结四邻清,即清廉,清白,居官清廉,清白做人,重视名节勤,为官勤政爱民,做人勤奋进取  德州田氏 田西娄即使才分有限,也不能不读书  田氏关键有以下家训:  读书明志,以礼自守,崇文尚学,尊法守礼:子孙才分有限,然不可不使读书  勤俭朴素:制财用之节,量入认为出;勿奢华,稍存盈余  孝悌:和睦勤俭者家必隆,垂戾骄奢家必败;无暇之玉可为国宝,孝悌之子可为家瑞  慎交友:交游太广不止无益,往往多生是非;不孝不悌不可和为友  栖霞牟氏 牟日宝乐善好施发明良好外部环境  乐善好施发明良好外部环境牟氏庄园门前,终年全部维持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吃白食”人群,因为庄园一日三餐全部会供给饭食每逢大灾,口耳相传的灾民更是蜂拥而至,但牟家对于上门的灾民几乎全方面赈济,对于当地贫户,也会以工代赈,尽可能给她们饭吃  安丘曹氏 曹生成家族教育重视个人品德  曹氏家族含有重教尚文的教育传统,家族教育既以科举出仕做官为目标,也很重视家族组员个人品德素质的教育,从而使家族逐步形成孝悌节义的良好家风  安丘曹氏家风,从早期的勤俭持家,到“有余力则学文”,在吸收优异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逐步形成。

这里面更多的是来自家族组员的言传身教,以家训族规规范家族组员行为,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家族教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