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经典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经过玉米的幼芽侵入,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域,多年来黑龙江省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防治和处理玉米丝黑穗病成为目前玉米生产的关键任务 1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丝黑穗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一样年际发病率在~8%,严重者达成15%以上 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旦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显著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但有的品种苗期症状不显著,到抽雄或出穗后才有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显著的症状病株雄花的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加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果穗外观短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很多丝状物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
绝大多数雄花和果穗全部表现黑穗症状,少数病株果穗为黑穗而雄花正常 3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上越冬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原因和品种抗病性等的影响 气候条件不利 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及播种深度和发病的关系亲密土壤墒情好、土温高、出苗快,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播种过深也是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省经常发生春旱,很多地域习惯抢墒早播播后若遇阶段性低温,会延长种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升病原菌侵染概率 菌源数量增加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面积大而且很集中,有的地块连续多年种植玉米,造成土壤中的病源体逐年大量积累,只要环境适合就轻易发病 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 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假如品种含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通常也不会暴发但也正是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大家忽略了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危险性部分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步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防治方法不到位 正确选取种衣剂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防效通常可达80%以上。
但因为现在玉米种衣剂种类繁杂,大多数不含对丝黑穗病含有防效的杀菌剂成份,而农民在选择时往往只重视价格盲目购置同时,因为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正确使用种衣剂也会造成防治效果不佳 栽培管理粗放 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全部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这是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主要人为原因另外,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和播种过深,会延长出苗时间,增加侵染机会 4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 不一样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久控制丝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含有稳定抗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通常也低于10%同时对于丝黑穗病抗性较差但其它性状突出的品种,必需严格限定区域种植 合理轮作倒茬 将玉米和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降低发病几率重病田要实施多年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 立即清理田间病株 依据玉米丝黑穗病苗期的经典症状,结合田间除草和定苗立即铲除病苗尤其是玉米抽雄后出现经典症状时,加强田间观察,立即将病株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预防病菌扩散,尽可能降低土壤中病菌残留量。
施用腐熟有机肥 用病株喂食牲畜,病原菌经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不能完全被杀死因此,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降低病菌经过粪肥传输几率 科学防治 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一样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所以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依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份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防效高达87%~96%使用种衣剂可兼防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 总而言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升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