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706992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全册第一册单位: 班级: 姓名: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分“生活体验式”和“问题探究式”两个教学策略,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个学科的相关内容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学。(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以生活为基础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合作学习体验生活引入话题唤醒生活以活动为主线(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

2、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3、,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2.策略解读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生活体验的教学内容。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效性。做到三点: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通过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2)过程性。要

4、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3)方式多样性。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内容有二:一是对主题内容的深入调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调研;二是学生情况的调研。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课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课前体验,创设情境,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

5、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活动性。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自主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形式要开放;学习空间要开放。目标性。(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个体性。激励性。引导性。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课后践行的方式有:(1)在日常生活中践行。(2)利用班队等活动课践行。(3)开展多个主题活动

6、践行。(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以生活为基础2课中深究探囊取物究3课后实践课前初探1课前初探汇报展示合作探究生成问题拓展延伸汇报展示合作探究感悟深化提升认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以探究为主线(1)课前初探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2)课中深究汇报展示,合作探究学习目标:通过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以及对困惑的探究,丰富学生的认识。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

7、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课前的困惑、问题进行探究。感悟深化,提升认识学习目标:通过反思与评价,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生成问题,拓展延伸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收获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将探究实践拓展

8、延伸至课外。(3)课后实践学习目标:结合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操作要领:课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2.策略解读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问题探究的教学内容。(1)课前初探课前初步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强调:首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的问题要具体;探究的材料要充足;探究的环境要开放。其次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课前除了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

9、订探究方案,更重要的是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方法。探究方法主要有:自已读书学习的方法。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2)课中深究汇报展示,合作探究在整节课中,要让问题得到充分探究、情感得到真切体验、认识获得正确提升,本步是关键。本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汇报展示,丰富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在汇报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分享了各自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碰撞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二是合作探究,达成共识。针对学生课前探究中的困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在合作去伪存

10、真,达成共识。在本步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汇报要充分。合作要灵活。气氛要和谐。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其次,教师要理解和关心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感悟深化,提升认识本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总结深化。在学生充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反思、评价,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深究提升。教师再次创设探究情境(如补充资料),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运用形成的观点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识。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步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研讨要深入。二是评价重激励。全面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鼓励性评价。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11、本步的运作流程是:回顾。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作出客观性的评价,并对成果比较显著的学习小组和有创见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赞扬。同时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围绕已解决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及时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引动。学生在发散性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找不到答案的“越来越深化”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牵动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走向生活,从而使新问题成为延伸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纽带。展览。在学生探究新问题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开评比会、或推荐投稿、或公开演示,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

12、性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欲望。、可在课上进行,可在课下完成。(3)课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课后实践内容要坚持从实性。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实践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要求和不同的知识侧重。所以实践内容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任务的难

13、易程度和内容侧重。第二、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第三、要根据当前教学条件的实际去设计实践内容。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时尚,赶时髦,离开现实条件去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怕麻烦、求省事,浪费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循守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现有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要把任务研究清楚。课后实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把任务分析明白、研究清楚,让学生树立做事严谨的好习惯。 要留有展示和汇报的时间。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结果。 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 。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帮助学生针对课后实践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下面都是学生的事,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我们应该全程关注,给学生以及时地帮助。这样学

14、生们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后实践,否则很多实践内容又成了一句空话。第一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连接中单

15、性的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材,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教学理念 1、道德存于儿童生活之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认识和道德体验。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