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哲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规定】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特点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元 概念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其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说 (其概念源于“云气说”)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涉及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西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精气的存在形式 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含义: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气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如“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天地一体”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系的中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使万物得以互相感应:互相感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的生死过程,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也即气之聚散过程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含义:精,即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脏腑之精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克制的——阴 阴 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 阳 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互相关联的基础上 的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 概 特性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念 一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相对性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因比较对象不同而有两分法、三分法 绝对性: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达成动态平衡 普 相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互相斗争、排斥 促进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遍 反 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主线,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规 相 互用——在互相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具有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律 成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互相感应而交合,亦即互相发生作用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交感的动力根源 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长 此消彼长 (四)阴阳消长 表现形式 此长彼消 量变过程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五)阴阳转化 内在因素 质变过程 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双方在互相斗争、互相作用中处在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是交感的动力根源 为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 最普遍规律 (七)阴阳运动的互相联系 互根互用 相反相成 万物化生、发展,相对协调平衡 消长(量变) 转化(质变) 自动维持 自动恢复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身体上下: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身体左右: 左为阳,右为阴 体表 肢体内外侧: 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阳) 腰背(阳):背为阳,腰为阴 胸腹(阴):胸为阳,腹为阴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阳 据功能 人生有形, 脏腑 心、肺属阳 特点分 不离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