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广通庙山小学教师:史和彩主要内容:好奇心是探究事物、事件内在规律并且演绎新发现的内在规律取得成就的心理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一、 什么是好奇心?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二、为什么说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1、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三年级科学教材开篇第一课《科学是……》教学中,教材提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教材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语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材让学生通过看看各行业科研成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图片中的各行业科研成果介绍吸引过去了,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这样就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种用儿童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安排还有很多,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便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
2、科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人类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事物?世界上还有许多现象、问题暂时还无法解释或暂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很多,一类是关于地球,比如地球的寿命?生命的产生?物种的起源? 宇宙最初的形成等等;一类是关于人的问题.比如人类的正常的生存时间?可以改变吗?地球变暖?人类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环境? 科技?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人本身的形成等;三是社会工业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的开始?科技时代?现在社会里有哪些行业是无价值的?对未来社会无意义的?针对未来社会,人类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是否应该把所有现有资源(文明产生的)用在宇航上? 科学领域的很多不解之谜,始终充满着神秘,人们对科学的不解之谜或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始终怀有十分好奇的心里,科学学科教材中始终体现着科学自身的这种神秘特点,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儿童的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好奇心使我们不停地提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语)对自然的好奇,对现象的关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稀奇古怪而故意漠视甚至予以打击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因此,对学生因好奇而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真诚地予以赞扬、鼓励,把问题写在班级的“奇思妙想”问题记录本上,并注上他的名字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提出问题的重视和对他提问题能力的信任,从而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使科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放飞思维的广场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渐得到提高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
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我们从两个反面例子克看出,有好奇心但有没有引起重视而错过的发明创造的 机会:一个是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威克发现)另一个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他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孩子生来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是非常可贵的,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源动力。
孩子的好奇心直接表现为喜欢问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此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若问题得到圆满,成功的喜悦又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形成良性循环即使没有答案,也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家长的鼓励,可促进孩子的心理从好奇到兴趣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朱清时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中国科大的学生历来以刻苦学习而著称,在校园顺口溜中有着“科大学生(学习)不要命”的说法三、怎样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一)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二)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1、允许儿童提问或放错,尊重学生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大自然,永远有着无尽的好奇,会不断地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时时做出一些在老师看来“出格”、“违规”的行为,然而我们老师要明白:正是这种种听起来“可笑”的问题,往往就隐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往往就是某一科学知识的门环,就如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下落?”、瓦特的“水壶盖为什么往上跳?”;正是这种种看起来“荒诞”的行为,恰恰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或许就是学生今后献身科学事业的第一步,如牛顿小时候的“孵小鸡”。
所以好奇是求知欲的萌芽,教师必须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源动力大自然是小学生的乐园,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母亲,她常带着女儿去亲近大自然,让女儿到山间小溪里感受那清凉的溪水,到田野里观察蝴蝶的飞舞,激起女儿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为女儿后来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家庭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纪录居里夫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平时我就常带学生去郊游、去踏青、去采集标本、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学生兴趣盎然,对科学科爱学、乐学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形成好奇心、求知欲时,都要“以成就目标为源动力,以找规律为中心,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构化为方法论”没有成就作为目标,学生就不会有好奇心、求知欲而仅有成就作为目标,没有客观规律作为依托,问题由于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容易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即使有了成就作为目标,有了充足的客观规律作为依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无所知,致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杂乱无章,也会使问题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所以,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问题解决起来变得容易,越是如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越是强烈。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过去我在教学中,问题提出后,便是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提出解决方法,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可以听懂、听明白,但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就会四面碰壁,无从下手,无果而终现在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而落后的教学理念提出问题后,要优先让学生思考,即使学生一时无思路,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越位”代替学生,而应该想办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借着学生思维受阻这个契机,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实践,从中去有所悟三、保持儿童的好奇心科学探究,需要经历长期观察的艰辛,需要经历重重的困惑和多次的挫折,所以学习科学既需要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又需要有着极大的热忱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途径,满足学生的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满足学生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好科学的关键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沙土、一杯水,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十个多问题:水有什么用?(用途)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作用)水是什么颜色的?(颜色)水里有几种成分?(成分)地球上有多少种水?(种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首先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了科学的奥妙,初步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要让孩子长期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与创造欲,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记住孩子们正时时刻刻以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他们是喜欢创造的,并且拥有创造能力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活动的场所,让他们的思维,手脚摆脱成人的束缚,主动去创造和探索,那么他们不仅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相应的责任感,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
我想只要善为诱导启发,那么可以事半而功倍!4、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好奇、好问、探究、发现、创造往往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培根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显得尤其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孩子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好动的个性使他们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其实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我们切不可轻率地认为这是“胡闹”,应该看到这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这背后掩藏的恰恰是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应该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在地自然地去获取知识,我们只要给予正确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