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6.52KB
约5页
文档ID:384778228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_第1页
1/5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课标要求:(本单元)1. .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2.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初步形成元素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本质本单元通过探究水的循环、组成,水分子的变化、结构,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的转化和组成,能够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对于教材设计的内容载体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认知,但停于表面,有些知识也比较抽象;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学习建议:1. 本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对微粒观和元素观形成相关的认识。

2. 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从微粒的视角看物质及物质的变化 3. 注重科学方法和化学科学思想的教育学习目标:1.单元目标,整体展示:2.本课时目标: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宏观物质来体验微观粒子的运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与推理能力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准备: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景创设:【问】:你觉得动植物要生存离不开哪些东西呢?【问】:那你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有水吗?【展示】江河湖海的图片【问】:那你知道水是怎么样在地球上循环的吗?说说你的想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微观知识来解释水在地球上的循环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问】:你知道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吗?【问】:那说明水分子有什么特征?【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引入新课,【板书】:一、水的三态变化【多媒体出示】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同学们的猜想哪些正确?加以巡视,指导【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1、不变分子的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2、改变 分子的间隔【投影】: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问题】以水分子为例,总结分子具有哪些性质?【演示实验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演示实验2】:热水、冷水中分别滴加红墨水【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二、水的天然循环【情景】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是否想过今天喝下的一口水,一个月后这些水分子跑到哪去了,一年后呢,是否有可能到了珠峰上去了。

活动天地2-2】认识水的天然循环【问题:】1、 水的天然循环是如何实现的?2、 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板书】 二、水的天然循环1、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2、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答】:空气,水等【答】:江河湖海等思考、讨论【答】:水分子阅读课本【答】:1021个思考,【答】:水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观察、思考、讨论猜想: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另一端了?小组内交流、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排列的方式变了;而水分子的大小、数目并没有发生改变结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讨论观察思考、讨论:在固态、液态、气态的水中水分子是怎样存在的,有何异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活动天地2-1】【小结】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音质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就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自主领悟,小组讨论1、分子很小观察、思考、结论:2、分子间有间隔观察、思考、结论:3、分子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带着问题,学生阅读,分析【活动天地2—2】,小组内讨论、总结答案:1、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2、 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引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已有知识下大胆猜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养成微观思维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进行解释,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练习作业】:1. 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的快,通风处比避风处干的快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的温度高低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5)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2.用分子解释下列想象:(1)从花园外闻到花香(2)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3.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常能闻到怡人的花香气味,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将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教学反思】:分子的特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将教学起点定位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交流共享”部分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分子的特征,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色之处】:学生首次接触微观、应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并适当的加以辅助模型演示教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