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149205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级历史学科十月份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A.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B. 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C. 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D. 意味着社会产生了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帝时代、颛顼时代通过神权来强化政治权威,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显然体现的是神学色彩,C排除;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国家

2、暴力机器的出现,D排除。故选B。2. 据出土于江苏丹徒的宜侯大簋鼎文(如图)记载,周康王(周武王之孙)在分封前认真考察地图,确定分封范围,并在宜地的宗庙举行祭祀;然后在一个特别选定的日子里,举行仪式,宣读册命诰辞:将虞侯大改封到宜地,做宜侯,给予一系列的封赏。这反映出西周早期A. 天子政治权威依赖于神权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C. 诸侯逐渐丧失世袭统治权D. 分封制在实践中规范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宜侯大簋鼎文可知,周天子改封诸侯已形成严密规范的程序,反映出西周分封制在实践中逐渐规范成熟,D正确;祭祀借助神权名义,成为维护王权的手段,但不能说王权完全依赖神权,排除A项;春秋战国

3、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排除B项;西周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排除C项。3. 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平民政治的发展B. 社会转型的趋势C. 中央集权的确立D. 军功爵制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为解决频繁战争导致的兵源不足,打破西周时期的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即社会转型的趋势,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政治并未在我国得到发展,

4、A项错误;国家扩大兵源的做法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确立,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军功爵制的影响,D项错误。4. 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B. 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C. 铁犁牛耕导致经营方式的变化D. 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为“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个体生产取代,是因为铁犁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国家剥削加重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而非出现,A项错误;

5、田赋形式的变化是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不是原因,B项错误;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个体经济出现的原因,D项错误。5.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故项错误B;C项说法错误;

6、中央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中央权力机构,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6. 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B. 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C. 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D. 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是对郡县制的描述,这一制度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D正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缩小了地方的自主权,A排除;B是对三公九卿制的描述,B排除;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C排除。故选D。7. “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杀频

7、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A. 社会动荡不安B.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 郡县制已确立D. 蕴含着统一的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夷狄的冲击下,华夏各政治势力走向联合,使得中国的雏形出现,意味着春秋时期已经蕴含了统一的因素,D正确;A是春秋时期的社会表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涉及的是诸夏的联合,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8. 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他主张

8、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A. 巩固边防维护统一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D. 加强中央经济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可知,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主要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角度强调盐铁官营的重要性,故A符合题意;增加财政收入是为巩固边防、维护统一而服务,故排除B;打击豪强与加强经济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9. 近年来汉代出土文物有相似的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新疆拜城喀拉克达格山口崖壁有“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铭;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汉代匈奴墓出土的一方铜印上,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些出土

9、文物可以印证A. 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B. 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 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滇王之印”、“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的铜印等汉代出土文物的共同史料价值在于,可以印证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项正确;三个汉代文物不能说明“各民族”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列举的三个文物不能说明汉代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项错误;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0. 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

10、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蜀郡经济地位重要D. 社会经济百废待兴【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发生饥荒,汉代政府或组织饥民至巴蜀地区,或从巴蜀地区调取粮食赈济百姓,说明汉代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地位重要,C正确;题干未提供灾害发生数量统计,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的结论,排除A;B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排除D。11.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

11、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A.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 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C. 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 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五经博士所教弟子员,合格者授予官职,这种方式不同于当时的察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C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排除B;门第观念在魏晋时期较为盛行,排除D。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 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 导

12、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 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地方私家部曲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13.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 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统治者将自己的血统与与华夏族始祖黄

13、帝挂钩,并且部分帝王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种行为意味着鲜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正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而非鲜卑族的始祖,因此材料中的祭祀行为不能作为宗法观念的体现,排除A;家国同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鲜卑族认祖归宗至黄帝与国家统一趋势无关,排除C。14. 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代表的朝代是A 北齐、隋朝B. 北周、西晋C. 北周、隋朝D. 北齐、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是北周,是北齐。南方的齐被梁取代,是梁朝,最终隋朝统一了全国,是隋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1

14、5. 曹魏时期,购买物品、计算物价均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此后三百余年,钱币在北方偶尔使用,但流通为时较短。北魏孝文帝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B. 商品经济严重衰退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方地区长期存在普遍以物易物、偶尔使用钱币的现象恰恰说明商品流通受阻,商品经济出现严重倒退,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因长期战乱政府的控制力减弱,重农抑商政策很难推行,排除C项;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

15、16题17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