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90192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统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优质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12345613141516202122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完成1-6题,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 ling 黄晕yn 发髻j 竦峙sng zh B、唱和h 肥硕shu 着落zhu lu) 贮蓄(Ch) C、憔悴(qio cu) 莅临(wi) 彩棱(lng) 菜畦(q) D、澹澹(dn) 窠巢 (k) 粗犷(gung) 高邈(mi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咄咄逼人 绞尽脑汁 伫蓄 分歧B、小心翼翼 随声附和 祈祷 水藻C、繁华嫩叶 多姿多彩 酝酿 抖擞D、各得其所 花枝

2、招展 朗润 决别3、21、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请别人为自己修改文章时应说“斧正”。 B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 C自己对别人说话叫“对牛弹琴”。 D请别人帮忙应先说“打扰”。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作家。满族人。主要小说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蒿里行龟虽寿等C、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诗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美称为“诗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

3、A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B班长李华学习好,品德好,在班上德高望重。C韩日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以0比2不敌哥斯达黎加队,大家对此津津乐道。D“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邻居家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可爱极了。6、读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表现了诗人宽宏大量、表现了诗人高雅风度 、表现了诗人反击艺术、表现了诗人自命清高二、诗词默写:(9分)7、 ,小桥流水人家。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

4、是:_ , _。9、我寄愁心与明月,_ _。10、乡书何处达? 。11、天净沙秋思中,其中集中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悲哀地诗句是是 , 。12、中,融情入景,含有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 。三、阅读理解(完成13-22题,共33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3-16题,每题3分。(共12分)“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5、。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13、阅读语段,联系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朱自清,字佩弦,著名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背影欧游杂记等。B、作者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美的追求和对光明的向往。C、第一语段是春风图,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D、第二语段是春雨图,写出了

6、春雨贵如油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1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拟人)C、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排比、比喻)D、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比喻)15、文中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3分)A混 恼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第句从人的嗅觉出发,写出了春风温柔温暖的特点。B、第一段中的第句从人的听觉出发,写

7、出了春天里鸟鸣的宛转和笛声的嘹亮。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依次写了春雨的亮、细、密的特点。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青翠、浓绿的特点。“逼”极写了小草的青翠,以一个动词达到了形容词达不到的效果。(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7-20题,共15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8、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1、给这段话加一个标题。(2分) 17、本文的语言灵动优美,富有情趣。任选或一句,自选角度,加以赏析。(4分) 我选 句。 赏析: 18、用为本段内容进行层次划分(3分 ) 19、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请列出标志性的词语(3分 ) 顺序: 标志词:1、 2、 3、 4、 2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段文字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B、作者围绕“妙”字,描述了小雪使矮松越发青黑,给蓝天镶上银边,给山穿上花

9、衣,薄雪还会露出点粉色这四个方面的景色。C、文中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白”指积雪,“暗黄”指的是草;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然之景的美丽。D、本段作者主要描述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三)读下面古诗观沧海,回答21-22题,每题3分,共6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诗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观沧海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B、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C、观沧海一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D、观沧海是曹操大破了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而写下的。22、阅读观沧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并以“观”字统领全文。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的实景,静动结合,写出了岛上的数目繁多、百草丰美和波涛汹涌的海面。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11、灿烂,若出其里”,是实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借助奇伟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和自己的宽广胸怀、伟大抱负。四、课外阅读理解(阅 读文章,完成23-25题,共10分)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

12、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 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