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35606266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1、樊老师能够将读、写、思有机结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思路特别清楚。如:在教学恐龙的演化过程时,樊老师用四个练习带出问题,让同学查找第一种恐龙是什么样的,数千年后又怎样改变,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又怎样,思路清楚,同学简单接受。2、着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如文中写恐龙演化时有一个排比句:有些恐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樊老师奇妙地运用仿写形式,让同学将知识进行迁移,同学用排比形式表达:春天来了,盛开在学校里的花最多呀:有些花.有些花.有些花.3、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老师读,分角色读等。这些都是樊老师优秀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效果,但本人有几点建议:我觉得这节课同学合作探究机会较少,假如激励

2、同学多沟通,对演化过程会更感爱好些。这节课读中感悟落实不是很到位,老师只着重将句子读一读,而没真正将读的机会交给同学,让同学去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上仅是本人一些反思,如有不当敬请指正。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2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篇幅较长,重点难点明晰,不像其他文本那样蕴涵的情感丰富。恐龙虽然是孩子们特别感爱好的事物,究竟没有直观的认识,尤其演化过程时代久远漫长,要把文字梳理出来,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加以想象理解,仅靠常规教学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有较大难度。老师很简单步入一个误区,就是上成科学课。李国海老师能抓住这种文本特点,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在把握说明文的特

3、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李老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同学进行引导和学法教授,同学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一些,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育技能,学到方法,熬炼交际技能,培育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技能目标。一、词语教学落实有效设计。在词语教学这个环节,李老师有针对性地分行呈现,落实各个训练点。结合当地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的语音缺陷,适时订正同学的平翘舌音,让同学沟通识字方法,并指导书写。在这个教学环节,李老师予以同学充分的时间读,在重点正音的同时,不忘兼顾理解词语意思。二、致力于引导同学学习语言的精确性。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同学读读说说就能明白,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同学

4、品尝课文是怎样精确介绍科学知识,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对语言的捕获和敲打的例子许多。如:“漫长”运用与否中,感受科普说明文的用词的精确,语言的魅力。这样,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其中一处,老师出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两句话,让同学对比朗读,从中不仅体会到“一支、漫长、最终”三个词语不能省略,在语言实践中表达出科普文章语言的精确性,让同学学习锤炼语言。三、读写链接,有效仿写。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李老

5、师抓住“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狠的霸王龙或者粗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出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个重点句。让同学关注这两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深刻体会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词。在这个教学点上,凸显了“语文味”,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以上这些亮点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榜样。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堂课下来,难免会有缺憾。一是上课的语言比较平淡,没有激情,应当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去打动同学。二是语言有点重复。对于提的.问题也不应当重复,要让同学有时间去思索。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3听了毛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使我受益

6、匪浅,课堂中很多亮点都值得我借鉴。首先,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非常精确。像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同学感爱好的知识点,假如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很简单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难能珍贵的是毛老师以他多年的阅历,轻松自如地完成这堂课。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想:一、流畅的教学思路。首先,利用恐龙与小鸟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同学用词语形容二者的特点,接着,毛老师提出了“这种看似外观差别极大的两者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进入正文。二、在教学中非

7、常着重引导同学去体会用词的精确性。毛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同学观测比较: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2、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师: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生1:我发觉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详细,多了一个“一支”,说明白是一部分。生2:用了“漫长”这样的词,说明白恐龙演化成鸟的时间久。可见,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感悟“一支”、“漫长”等词时做得很到位,运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同学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精确,学习锤炼语言。以上这些亮点给我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榜样。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堂课下来,难免会有缺憾。1、时间问题。本堂课有拖堂现象。2、板书设计问题。虽然要展示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但缺憾的是毛老师把平常的习惯带到公开课来,如,在黑板上多了很多“随笔”,给我的感受是显得有点任意。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