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9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47页)

举报
资源描述
第 一 单 元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2.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情境导入】 同学们,爱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朦胧派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朗读时的语调,体会诗句节拍、重音。理解诗歌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1.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ɡ)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簇新(cù) 疲惫(bèi) 富饶(ráo) 2.内容          感情    语调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哀 低沉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舒缓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欣喜、亢奋 高亢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自豪 激昂 二、研读课文——理解情感 1.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明确: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第一节诗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明确: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怎样理解“飞天”? 明确:不是。第二节诗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纯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之前的悲哀愁苦一下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明确:第四节诗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换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小结内容。   三、深入探究——赏析语言 1.“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的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去掉。因为“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驳船”在“淤滩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显示前行之艰难。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落到地面”,代表着希望变成现实。 3.诗人说了“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为什么又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是“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4.“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哺育了“我”,那么,“我”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我”? 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读诗必须用心灵去读,才能读出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今后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用你的笔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附板书设计: 第2课* 梅 岭 三 章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情境导入】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 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二、精读课文——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 日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  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 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则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 “打”,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①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②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③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他们历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