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自己整理

橙**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9.48KB
约10页
文档ID:333330709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自己整理_第1页
1/10

第四章50 至 70 年代文学(1949 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 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3、50 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对 红楼梦 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5、1965 年,评新编历史剧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 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7、创作流派:“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2)“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的功利目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客观存在,受“大跃进”影响,这种创作方法带有浓重的理想化乃至空想化的倾向;(3)一些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助长浮夸风和共产风,影响了现实主义的深化,逆向冲击了现实主义创作;(4)1962 年之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更是造成了现实主义的之越走越窄的局面。

9、文革期间:文化专制主义、文化蒙昧主义创作衰败萧条,除“革命样板戏”和一些属于“阴谋文艺”的作品革命样板戏:1967 年 5 月,在江青主导下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风,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这 8 个剧目冠以“革命样板戏”称号革命样板戏”以政治乌托邦的方式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现代民族国家创立的历史和巩固这一成果的现实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是它的主要思想资源,它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因为戏中没有家务事、儿女情,人物成了阶级的符号,“革命样板戏”被江青一伙据为己有作为政治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0 页 -本,并在“文革”中把推广“样板戏”作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反革命政治阴谋的重要手段10、江青等人鼓吹“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和“主题先行”论等观点“根本任务”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1、衡量十七年文学的标准:“人的失落”、“自我”的失落以及文学本体的失落。

12、台湾文学、香港文学P258260 第二节“十七年”的小说一、概述它主要继承此前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坚持这一时期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时代风貌1、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革命历史 特指在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具有为革命作合法性论证,将革命斗争历史化,打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1)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P261(2)描写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 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短篇小说: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革命斗争生活速写:王愿坚党费和七根火柴P261262 孙犁:革命文学的“多余人”(“非战争化”、淡化硝烟、抒写情感与个性)铁木前传(合作化小说中的另类、背景:农业合作化)两大阵营:个人发家VS“合作化”(木匠黎老东、六儿、小满儿)VS(铁匠傅老刚、九儿、四儿)揭示了 50 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问:铁木前传与“百花时代”有何精神关联?(“百花时代”的文学精神:揭露人性阴暗面;人性美、人情美)(3)抗美援朝:杨朔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长篇小说、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一段无法实现的“跨国爱情”,朝鲜姑娘金圣姬、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班长王顺)P262(4)近代历史题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张劼力大波P262(5)古代历史题材:短篇:陈鹤翔陶渊明写、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代表作);长篇: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P262 借历史事件来传达知识分子强烈的现实情怀和忧患意识,如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对知识分子自身现实处境、心领状态的关注是这批小说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所在,如陈鹤翔陶渊明写(颜延之、慧远法师、庞迭之)、广陵散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生活(1)短篇开端: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康濯水滴石穿、谷峪新事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10 页 -新办、高晓声解约;李隼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马烽三年早知道、西戎宋老大进城等;P263(2)长篇反映农业合作化具有代表性的: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第一部);P263(3)农业合作化之后短篇小说: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隼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和套不住的手、张庆田“老坚决”外传;60 年代前期问世的两部长篇小说:浩然艳阳天、陈科登风雷;P263 三类不可忽视的小说:反映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如:周立波铁水奔流、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等;“干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等短篇小说;爱情题材: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等短篇小说。

类被称为“百花文学”)“萧也牧创作倾向”: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提炼、集中、概念,重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复杂性,不回避那些幼稚的、粗糙的、有缺憾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常常鲜活的,但大致都给人一种质朴的真实感,不像那种高调子的神和脸谱化的鬼,无论先进的、一般的或反面的人物,都使人觉得那正是我们熟悉的同时代人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表现了一对由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夫妻进城后的一些生活矛盾,结果二人相互理解,重归于好认为作品歪曲和丑化了工农干部的形象;认为是“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是“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1956 年,由于“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得到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这些作品也被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为“百花小说”干预小说:揭露社会阴暗面,对现实中不健康的方面针砭、揭露,同时也赞扬好的方面,有积极与针砭意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林震、赵慧文):理想的人生是永不衰退的青春热情加上成熟复杂的人生经验。

成长小说”教育小说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冲破50 年带前期颇为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深入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宗璞红豆(江玫、齐虹、萧素)“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1)革命与爱情的冲突:江玫一边改造自己接受革命,一边反省陷入爱情漩涡的脆弱;(2)知识分子个人的生活道路的选择与“历史”的抉择:江玫与齐虹的分离宗璞对“革命+恋爱”模式的转化:追忆、空间的撕裂、将敌人妖魔化、将革命圣洁化、神圣化2、怎么样理解十七年小说创作实绩和文艺政治之间的矛盾现象,乃至怎样理解整个十七年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却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呢?答:(1)“左”的政治运动、文学批判与文学创作,毕竟分属两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并不总是或者绝对地决定后者的全部状况;(2)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方面他们不断恶化,一方面党和政府又不断调整文艺政策,如提出“双百”方针,纠“左”抑“左”;(3)一些作家采用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或公开,或隐蔽,或清醒直接,或听从生活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0 页 -召唤,在创作实践中进行非自觉的抗衡。

总之,本时期小说在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中,历经坎坷,曲折前进,不能因此而片面地抹杀其成就3 十七年小说的缺失:P265(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与政治;(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4、这一时期的台湾小说创作作家及作品P266270 二、长篇小说1、红日(革命战争的史诗叙述)史诗:某种历史条件的美化(理想化)的表现:这种历史事件必须是由全体人民参加的事件,必须贯穿着人民的、宗教的、道德的和政治的生活,并且对于人民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这件事不只涉及一个民族,而且涉及整个人类,那么,描写这件事的诗必然就愈加接近史诗的标准史诗品格是由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思想、令人景仰的英雄形象、庄重崇高的风格构成的注意理想化、全民性、超越现实的时空界限、“包含历史的”)作者:吴强,亲身经历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红日就取材于这段生活堡垒也是其作品人物:沈振新、梁波、刘胜、石东根、张灵甫P272-273 事件:小说以解放军沈振新新军与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的七十四师的两军对抗为焦点。

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红日的显著特色:(1)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部分使用真实姓名,增加真实感;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战史2)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采用互补手法,从侧面、正面,通过一系列情节和细节,表现人物个性2、红岩(人物的英雄化、信仰的绝对化、情节的传奇化)作者:罗广斌、杨益言还一起合作报告文学圣洁的鲜花、革命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事件:是一部反映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以重庆地下党和被囚禁于“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人的斗争事迹为题材主要人物: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艺术特点:(1)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许云峰舌战群敌、难友集体绝食、狱中新年联欢等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增添了传奇色彩;(2)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3、红旗谱(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革命的合法化和历史化)作者:梁斌事件:30 年代初在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