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橙**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26.48KB
约41页
文档ID:333317650
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1页
1/41

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初级生产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其次是工业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是以工业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从工农业流入服务、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经济活动中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供水,还有采矿业等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创造无形财富的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运输通信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行政管理,等等罗斯托经济增长“六阶段”及其相应的主导部门一、传统社会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主导产业部门为农业部门二、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阶段(注:大致为工业化前期阶段)主导部门体系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产业三、起飞阶段(工业化开始阶段)主导产业体系:以纺织工业为主四、向成熟推进阶段(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原材料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主导产业体系:如钢铁、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五、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以高加工度化的重工业为主的阶段,类似我们提出的小康阶段)。

主导产业体系以汽车工业综合体系,包括房地产为代表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后工业化)主导产业体系转向服务业(这个理论的提出在20 世纪 5060 年代,而现在后工业化的代表显然还包括信息产业)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41 页 -配第: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世界各国国民收入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同李斯特:在经济方面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必须经过五个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并提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均衡发展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对其后社会主义国家的产业政策起到很大影响瓦尔拉斯: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并运用数学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个方面,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考察了国民经济中各生产部门间的关系和每个部门对生产要素的竞争性需求,同时还考察了每个部门的生产费用、商品的总供求量和生产要素的总供求量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迭过程,依次经历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材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中华工业为主导、低加工度组装型中华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阶段。

2、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群,既存在替代关系,又存在相互作用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41 页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依次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路径发展总之,产业结构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各个阶段难以逾越,但发展进程可以由于后发优势等因素缩短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才能支持轻纺工业的发展,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发展基础上;只有第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备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这种收入水平的不同可归因为需求因素和效率因素随人均收入的提高,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最后让位于服务业,并且不同产业存在不同的生产效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总是增长最大的,这也导致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持续上升库兹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向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一致,与产值相比,劳动力相对比重经过快速上升后基本稳定或上升相当缓慢工业内部,一些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部门增长最快,而一些传统部门,则在产值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方面均有下降趋向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41 页 -第三,服务业劳动力和产值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上升,其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于产值的相对比重霍夫曼定律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把工业化的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霍夫曼比例为2.5(1),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化的重要标志;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于1结构调整理论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刘易斯劳动无线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十分低廉,且可以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工业源源不断地转移,工业可以从低劳动力价格及高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额中获得较大利润,并不断吸纳农业劳动力,直到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此时,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

因此,存在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实现工业化,加速经济发展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41 页 -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著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根据技术标准,将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主导的产业部门,这些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具体见开篇结构演变模式1、雁行形态理论赤松要在(1932,1956)提出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揭示了后起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途径小岛清认为“雁行理论”是从后发国视角来看的“追赶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赤松要等认为,后起国家的产业发展通常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后进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缺乏等因素,无法率先开发和生产一些较为先进的产品,因而最初对这类产品的国内需求,只能通过进口老满足(此时,被称为“导入期”)第二只“雁”是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国内需求的出现和扩大,使后进国家的企业开始筹措资金积极投资生产,它们通过模仿、引进等方式获得技术,再结合廉价劳动力或优势自然资源,逐步具备了以国产化产品取代进口产品的能力,增加了国内产品的生产。

此阶段常被称为“进口替代期”)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所引致的出口浪潮后发国家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技术提升后,结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上升,最终不但在本国赢得了较大市场,而且实现了产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41 页 -品的出口出口期”阶段)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先行国产品发展模式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些工业先行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率先开发和生产新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2、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该产品的出口;3、随技术的扩散、竞争的激烈,先行国部分企业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的出口,或直接在国外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以降低运输或劳动力等成本、规避关税;4、国外产品逐渐具有竞争优势,会以更低的价格返销本国市场,迫使先行国削减或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而研制、生产更新的产品或更高技术的产品,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循环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后起的经济较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所采用的一种主要发展模式为保持追赶的势头乃至超越,后起的发达国家与先发的发达国家都会纷纷发展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会使相应的新产品在这些国家之间的出口和进口数量减少。

但产品特性、产品价值链分工可能会有所不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如下特征:1、产业结构发展沿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业结构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41 页 -3、产业结构发展沿着低附加值(Value added)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演进;4、产业结构发展沿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1 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根本动因技术创新重大技术的发明创造技术改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产生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2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按个产业部门的变动为基础,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3 产业结构高度化判断1、标准结构法采用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学者统计归纳的“标准结构”,将其作为参照系来判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在工业内部,可以使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来衡量产业构高度化程度。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知识、技术创新与进步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41 页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1.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2.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需求结构由于需要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个人消费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规模与结构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中缺乏这种可移性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自然资源与资本存量既定的条件下,人口规模的大小或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决定或改变着资源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即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其工业化的起步或产业结构转换中通常遇到的不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而是就业压力。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进出口结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41 页 -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进而从生产方面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第三章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只是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所执行的一种政府经济政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政策变量,是各国政府所执行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1、产业政策是日本独有的一项特殊的、督导的、系统的政府经济振兴政策2、产业政策是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经济、赶超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3、产业政策是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4、产业政策虽然几乎涉及产业发展的所有问题,但其主要是政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方面的缺陷5、产业政策是对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干预,以通过优化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6、产业政策是用来改进经济的供给潜力,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