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诗歌鉴赏北京备战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明]张以宁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注释】①米元晖,宋代书画家米蒂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1)这首题画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写景的手法 解析: (1)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2)①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③由远及近,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解析】【分析】(1)从题目上看,诗为作者题米元晖山水所作,题材为题画诗,内容应该是表达自己对米元晖山水作品的理解、态度及感触古色惨淡神灵集”,联系注释看,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这是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
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欣赏画作入境的状态颈联“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是展示的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百花纷飞时节自己持竿垂钓于江风中的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尾两句,“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是直抒胸臆对米元晖进行了肯定 (2)从“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的远景,“湿”是触觉所感,这两句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江风吹雨百花飞”,写的是动景,结合前面“冥冥云气深”的大背景来看,作者则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从写景角度方面看,“望中冥冥云气深”先写远景、大景,“江风吹雨百花飞”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从虚实角度看,除了前面的远看近看的实景外,“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又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全诗写景手法多样,富有表现力 故答案为:⑴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⑵①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
③由远及近,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山水入”“神灵集”“只恐”“身在江南图画里”可知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诗人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词写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写景常用的技巧,比如,视角的转变、景物的色彩、景物的动静、多种感官的调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等然后根据这些技巧的特点和规律在诗词句中加以辨认,从而确定作品所使用的写景技巧答题时,先确认技巧,再结合诗词句分析具体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本诗运用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由远及近,虚实相生的手法写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 , 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 , 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注】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B. 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C. 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D. 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2)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答案:C解析: (1)C(2)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
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 【解析】【分析】(1)C项,“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错误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 (2)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以景衬情,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是日常的一般生活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以事写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结合注释②③内容及“芳草”句分析,以典寓情,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 ,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B.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C. “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D. 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2)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B.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C.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崔涂《江雨望花》)D.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C解析: (1)C(2)B(3)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解析】【分析】(1)C项,“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错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是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此处写风雨意在渲染凄凉的氛围联系全诗作者意在抒发思归的愁绪,“仕途不得志的苦恼”于文无据 (2)例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用令人愉悦的景象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以乐景反衬哀情A项,以江绿、山青、花红、鸟白的清新美丽景象反衬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B项,以“懂得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和美好的月亮从山上升起衬托诗人愉快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乐情C项,以“细雨迷蒙”“江水满溢”“春风和煦”“野梅飘香香”之清新优美之景反衬诗人思归肠断的愁苦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D项,以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和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美好春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以乐景反衬哀情。
故选B (3) “何日归家洗客袍?”运过自问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何日”“洗客袍”表明作者长时间在外,生活漂泊,辛苦劳顿,抒发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通过写“笙”和“香”这类居家事物,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既温馨又温暖,表达作者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更显对家的渴望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现手法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